2014年的開平市百合鎮儒東村,還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村賬上現金不足200元,村“兩委”班子配不齊,工資發不出,村集體欠債數萬元無從解決,村黨組織弱化虛化邊緣化嚴重……
“作為婦女,要想在一個貧窮落后村做出成績,當‘領頭雁’并不容易,但是我充分認識到這是黨和人民賦予我的職責和任務,我無所畏懼。”2014年1月,胡桂影服從組織安排擔任儒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正是這樣的信念,支撐她闖過一個又一個難關,讓負債累累的貧困村重新煥發生機活力,成為村民一致認可的“帶頭人”。儒東村也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先進村,榮獲廣東省鄉村治理示范村、江門市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村等稱號,胡桂影榮獲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廣東省百名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廣東最美河湖衛士、江門市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強村富民的“領頭雁”
“金興村道擴寬項目終于完成,車子走起來很舒服!”近日,剛外出講課回村的胡桂影高興地在朋友圈記錄,村道修好了,村民出門更方便。
回想2014年剛上任時,村民跟胡桂影提建議,“路不通”“路難走”是長久以來困擾儒東村發展的難題。她表示“會想辦法,但要一步步來”,村民打趣地說:“不會讓我等一輩子吧?”
修路、欠債、沒資金,那就找。“要迅速改變貧窮落后的局面,就要盤活村集體經濟。”胡桂影說。

2015年,儒東村于上世紀80年代購置的廢舊廠房合約到期,需再次招商。胡桂影和村干部們合計,決定尋找能夠帶資建設新廠房的承租人,“我們拜托朋友設計廠房藍圖,公開招商,順利吸引客商承租。”這給村里帶來了可觀收入,也讓他們看到方向。而后,胡桂影和村“兩委”干部想方設法提高村里閑置土地、房屋的收益。儒東村通過建設廠房,以公開招商方式,廠房租金從原來的4500元/年躍升至現在的22000元/年。
2019年,儒東村以土地托管、代耕代種、集約發展等方式流轉農戶土地,放在三資平臺上招商,進一步拓寬儒東村增收渠道。也是這一年,路開始修了,將原本坑洼破裂的村道修建成寬6米、長2.1公里的儒東大道。

湯邊村民小組緊鄰赤坎古鎮,對面是馬降龍碉樓群,且村中保存著大量較完整的古建筑。早在2015年,湯邊村民小組就試水鄉村游,每年年底種植一大片格桑花。“每年年初,都吸引了相當多的游客,路邊都停滿了游客的車。”胡桂影說,通過種植格桑花海不僅吸引人流,更使土地出租價格提高了4倍,村民自此便視格桑花是帶來好運的吉祥物。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胡桂影積極發動黨員群眾整治農村人居環境。以建設“四小園”的契機,充分利用環境整治清拆出來的舊磚瓦、舊缸埕、石磨盤,以及清拆出來的閑置空地,以“見縫插針”的方式,就地取材、變廢為寶,打造“歷史文化名村”。而碉樓廬居旁的空地上再次種上了熟悉的格桑花。一朵朵格桑花在春日里盛放搖曳,像是一種文化生命的重生,既裝點了村容景觀,更讓昔日沉寂的鄉村煥發出新的生機,吸引了眾多游客。

經過不懈努力,如今的儒東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村民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大大提升,集體經濟擁有500多萬元資產,打了一場漂亮的經濟“翻身仗”。
建強村民小組長隊伍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胡桂影表示,上任后她決心摘掉貧困村的帽子。她從村“兩委”班子建設入手,吸收大學生,組建年輕有沖勁的村“兩委”班子;聽取群眾意見,帶領村“兩委”干部進一步完善黨員、財務、村民議事、學習培訓等制度,自覺接受村民監督。

村民小組治理既是村民自治的實現形式,也是國家治理體系的“神經末梢”。在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村地區發展的當下,培育好村民小組治理的帶頭人和黨員隊伍顯得尤為重要。
向北村民小組近年來在鄉村建設中的一些工作比較滯后,為推動該村發展,胡桂影積極發動該村在外地工作的“85后”退伍軍人胡健成回村擔任村民小組長。“從去年8月正式上任到現在,向北村的環境就發生了很大變化,土地平曠,屋舍儼然。”胡桂影說。

在胡桂影看來,村里的不少工作要靠村民小組成員來帶領完成。為了發揮村民小組成員作用,儒東村制定相關制度,如村民小組的3名組成人員中,至少有一名年齡在50歲以下。“村民小組成員年輕化,就是希望他們能發揮帶領作用。”她說。
胡桂影表示,近年來儒東村聚焦“選管用”建強村民小組長隊伍。一方面,儒東村“兩委”班子常態化開展走訪入戶工作,多方面物色村民小組長后備人選,摸清群眾對村民小組長的評價,將群眾的滿意程度作為選拔評判的重要指標。另一方面,通過降年齡、升學歷、增加黨員比例,提升村民小組長隊伍質量,積極發掘本土人才,培養敢闖敢干青年農村帶頭人。

同時,通過定期組織教育培訓,鼓勵列席村“兩委”會議等方式,胡桂影切實提升村民小組長的業務水平和履職能力,更好發揮帶頭作用。在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儒東村各村民小組長積極帶頭清理自家和自村,并逐家逐戶做通思想工作,帶動村民積極參與,整治工作全過程實現“零補償”“零投訴”。
共建共治聚合力
“基層治理要靠黨組織引領,更離不開村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胡桂影說,“只有讓村民認識到村里的事就是自己的事,鄉村建設才能更有效。”胡桂影采取“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方式,以儒東村黨群服務中心為陣地,帶領村“兩委”干部每月開展4次常態化主題實踐活動。同時,探索實行以“黨建+積分制”為重點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通過積分制管理,激勵黨員群眾共同參與鄉村振興工作。
村民胡伯以前不關心甚至反對村里一些工作,后來卻主動提出改善環境,主動利用家里的磚、石板,在家門前的大榕樹下修了兩個石凳,方便村里人在這里歇息、聊天。“就是因為他認識到基層治理帶來的變化和好處。”胡桂影說,在日常工作中,村干部經常走村入戶,聽取村民意見建議,向大家解釋相關政策、工作計劃等,大家慢慢認識到村里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曾任村婦女主任的胡桂影對村里的婦女、老年人也特別關心。她定期開展家庭文明建設座談會、“最美家庭”評選等活動,推廣先進家教理念,樹立良好家風鄉風;還發動家庭婦女、老年人志愿加入和美鄉村的建設,提高主人翁意識。胡桂影組建村內婦女傳統美食制作團隊,呼吁更多婦女學習制作傳統糍藝美食,支持鼓勵農村婦女發揮她們的巧手廚藝,傳承和推介農村傳統文化,提升農村婦女能力素質。“這幾年村里不僅變美變舒適,鄉風民風也好轉了。”村民紛紛感嘆道。
“村里鄉親都對我們說,只要有需要,我們就會及時出現,這讓我覺得十分感動。”胡桂影表示,群眾的肯定就是對自己工作的最大支持,也是對自己這幾年努力付出的最好回報,而她也希望今后能在自己及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讓儒東村的各項工作再上一個新的臺階。“乘著‘百千萬工程’的東風,我希望儒東成為集現代農業、觀光旅游、特色文化為一體的度假地,也許是個夢想,但我就是追夢人。”胡桂影展望道。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