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開平市長沙街道僑園社區一段溫暖的幫扶故事感動了許多人。一名曾因語言發育障礙幾乎封閉自我的幼童琳琳(化名),在開平市婦幼保健院、社區及社工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半年康復治療,如今已達到同齡兒童正常發育水平,并于今年9月順利入讀開平市祥龍幼兒園。 一次入戶探訪,發現隱藏的困境 作為僑園社區的結對單位,開平市婦幼保健院在一次針對困境婦女兒童家庭探訪中,注意到一名2歲多的女孩琳琳異常安靜——她不開口說話,也回避與他人互動。經醫生初步評估,琳琳存在明顯的語言與社會交往障礙,建議盡快進行專業干預。 然而,孩子的家人因經濟困難及對“外界眼光”的顧慮,一度拒絕接受康復治療。“一方面擔心費用太高,另一方面也怕別人知道孩子的情況,”社區工作人員回憶道,“他們更傾向于把孩子‘藏’在家里。” 多方合力,打破堅冰 面對家庭的抗拒,僑園社區與社工沒有放棄,多次上門溝通,耐心講解早期干預的重要性,逐步緩解了家長的焦慮。同時,開平市婦幼保健院積極協助申請康復補助,切實減輕了經濟負擔。在政策支持與情感鼓勵的雙重推動下,琳琳的家人終于同意帶她接受系統治療。 半年康復,奇跡發生 在為期半年的個性化康復訓練中,琳琳表現出顯著的進步。從完全不開口到逐漸發聲、表達需求,再到能與他人進行簡單互動,她的變化讓家人和醫護人員倍感欣慰。康復團隊通過語言訓練、行為引導、游戲治療等方式,逐步幫她打通了與外界連接的通道。 “現在她和正常孩子沒什么兩樣,愛笑愛玩,還會主動拉我的手說‘阿姨好’。”一位參與康復治療的醫生笑著說道。 錦旗背后的感激與希望 8月29日,琳琳的家人與僑園社區代表一同前往開平市婦幼保健院,送上錦旗和牌匾,表達對醫護人員及社區工作者的深深謝意。“沒有你們的幫助,就沒有琳琳的今天,”琳琳的奶奶哽咽道,“現在她能上學了,我們看到了希望。” 延續關愛,守護成長 目前,琳琳已適應幼兒園生活,正與同齡孩子一起快樂成長。該案例也成為開平市基層醫療與社區協作的成功典范,凸顯了早期發現、社會支持與專業干預在兒童發展障礙中的關鍵作用。 僑園社區負責人表示,將繼續深化與相關專業機構的結對合作,關注弱勢群體需求,讓更多孩子和家庭在關愛中走向光明。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