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鴨以肉質鮮嫩、風味獨特著稱,是開平市特色傳統優勢農產品。近年來,作為廣東省麻鴨養殖核心產區,開平市赤水鎮現已形成集種鴨繁育、生態養殖、飼料供應、肉禽屠宰、蛋品加工、冷鏈物流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行業總產值超5億元。其中,蛋鴨年存欄量穩定在200萬羽左右,年產鴨蛋3.5萬噸,產值達3.5億元,成為支撐鎮域經濟的重要力量。
從“分散經營”到“抱團發展”
麻鴨產業作為開平農業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群眾基礎。
長期以來,麻鴨產業缺乏有效的組織協調,在市場競爭、技術創新、品牌建設等方面面臨諸多挑戰。破局始于開平市麻鴨產業協會的應運而生。
這是由養殖戶、加工企業、經銷商等產業鏈上下游主體共同凝聚的智慧結晶,旨在破解麻鴨產業“各自為戰”的發展痛點,推動產業走向“協同共贏”。協會切實扮演好產業發展的“服務員”“宣傳員”“聯絡員”,聚焦成員需求提供精準服務,為中小規模養殖戶解決實際困難,推動產業加工企業、養殖戶、合作社等形成利益共同體。

此外,赤水鎮充分利用麻鴨核心產區的生態優勢與產業基礎,推動鹵自紳食品、軍葉食品、回首食品等項目落地,麻鴨產品從初級活禽向皮蛋、咸蛋、即食鹵味、預制菜等多元化產品不斷升級,形成了“養殖—屠宰—加工—銷售”全產業鏈格局,推動麻鴨產業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農業支柱產業。
“科技賦能”與“文化融合”并重
開平麻鴨品牌影響力的持續增長,源自“科技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的雙輪精準驅動。
科技賦強基固本之能。產業協會積極行動,推動育種技術持續優化升級,引導生態養殖模式落地生根,努力提升科學管理水平。通過探索應用食品深加工技術路徑,充分挖掘轉化麻鴨資源,多層次釋放麻鴨價值,發展制作即食風味佳肴、便捷預制菜、特色蛋品等麻鴨產品,顯著提升產業技術含量與經濟附加值。

文化賦品牌鑄魂之魅。賦予麻鴨深刻的文化內涵,使其從食材躍升為文化符號的關鍵。赤水鎮緊扣“開平優品”行政區品牌建設的大框架,深挖與梳理本土地域文化中與麻鴨相關的民俗風情、歷史故事,精心編織具有歷史厚度的“麻鴨故事”。創新實踐“產業+文旅”融合發展路徑,巧妙結合麻鴨核心產區特色溫泉度假資源與蓬勃發展的鄉村旅游項目,精心策劃組織麻鴨主題美食節、產業推介會等特色活動。打造“看得見山水、品得出味道”的融合新場景,深度強化品牌的情感鏈接與市場影響力,使開平麻鴨成為傳播地方文化的一扇獨特窗口。
積極尋求跨區合作和多方支持
開平麻鴨正積極匯聚各方力量,蓄積強勁發展動能,繪就走向全國市場的藍圖。
跨省協作,智慧與渠道并行。開平麻鴨積極尋求外部優質資源整合,邀請浙江縉云縣深度參與開平市麻鴨產業協會建設,成為跨省聯動的重要標志。引入麻鴨產業發展的前沿經驗和管理智慧,為產業鏈條優化提供新思路,借助外部伙伴的網絡,搭建起拓展市場銷售渠道的寶貴橋梁。通過優勢互補、經驗共享的協作,為麻鴨產業注入了新活力,拓寬了其行銷全國的發展路徑。
金融加持,破解發展掣肘。開平農商銀行充分展現服務地方特色產業的敏銳與擔當,提供高達5億元的意向性授信額度。這筆金融“活水”精準灌溉了產業發展的關鍵節點,有效緩解了企業在采購原材料、維持日常運營等環節對流動資金的迫切需求,保障產業鏈條順暢運轉,為麻鴨產業加速規模擴張與技術升級注入了強勁動力。
從“散兵游勇”到抱團發展,從單一農產品到全鏈條產業支柱,開平麻鴨完成了歷史性的“聚變”。開平麻鴨將以其“聚變共生”之力,實現價值的深刻升華。它“游”出開平、暢游華夏的征程已然清晰鋪展,成為全國市場的閃亮名片指日可待,未來充滿無限想象。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