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筑牢基孔肯雅熱防控安全屏障,守護轄區群眾健康安全,金雞鎮婦聯積極響應上級部署,充分發揮組織優勢,創新工作方法,廣泛動員巾幗“頭雁”、志愿者及“三新”婦女小組等多方力量,以宣傳引導、環境整治、科學防控為三大抓手,織密基孔肯雅熱群防群治網,于細微處見真章,在堅持中顯擔當。
一、宣傳入心:從“單向灌輸”到“雙向奔赴”的溫情轉變
清晨,高鎮村的吳阿姨正準備出門,一位巾幗志愿者欣慰地看到她家陽臺的花盆沒有積水,上前親切問候并提醒:“吳阿姨,您家的花真精神!關鍵是保持盆底不積水。”“謝謝您常惦記!現在我每天都檢查。”吳阿姨笑著回應。這看似平常的互動,正是金雞鎮宣傳工作從“單向傳播”走向“雙向交流”的生動縮影。起初,盡管通過微信群、廣告欄等多種渠道普及防蚊知識,不少村民仍不理解“為什么綠植積水要及時清理”。鎮婦聯主席張向明意識到,生硬的灌輸效果有限,宣傳必須“走新”更“走心”。于是,她組織巾幗“頭雁”、“三新”婦女小組及志愿者隊伍,走進村里、深入巷弄,在拉家常中細致講解基孔肯雅熱等蚊媒疾病的防治要點。這一轉變,村民們從最初的“知道了”,轉變為主動詢問“我家這個情況該怎么辦?”。宣傳,不再是單向的傳遞,而是雙向、信任的交流。群眾防蚊意識的“堤壩”,在溫情互動中悄然筑牢。

二、清理溯源:從“面上清理”到“源頭治理”的精細作業
在金雞鎮的村頭巷尾間,活躍著一支用“針線”守護村民健康的巾幗志愿隊伍。她們將女性特有的細膩與堅韌,化作環境整治中的“繡花針”,通過精準有序的三步工作法,實現了從“面上清理”到“源頭治理”的深刻轉變。第一步是精準排查。志愿者們以網格為單位,系統梳理房前屋后、村頭巷尾的每個角落,將“針腳”精準落在可能存積水、孳生蚊蟲的舊輪胎、泡沫箱和水桶等容器上,并將問題記錄在冊,建立起詳盡的問題點位臺賬。第二步是實施“紅黃綠”門上三色標簽管理法。在完成排查后,巾幗志愿者們會在每戶村民家的門外顯眼處貼上相應顏色的標識。這套色彩分明的標識系統,讓清理重點一目了然。第三步是進行“一戶一策”的精細作業。巾幗志愿者們逐戶走訪,手把手指導村民清理庭院積水、規整堆放雜物,確保從源頭上切斷蚊蟲孳生條件。漸漸地,村民們從最初的觀望、抵觸,轉變為理解、支持,甚至主動加入。

三、科學防控:從“老辦法”到“新技巧”的實用升級
在防控工作推進過程中,巾幗志愿隊伍不僅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一線,更在方法上不斷探索創新,將專業的防控知識轉化為村民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的實用技巧。此前,當地村民應對蚊蟲等衛生問題多依賴 “老辦法”——往往等到蚊蟲出現后才采取噴灑殺蟲劑等被動應對措施。巾幗志愿隊伍意識到,村民長期依賴的傳統防蚊方法存在局限,只有通過科學引導推動認知轉變,防控知識才能真正轉化為群眾自覺行動。于是,她們耐心地向村民講解蚊蟲孳生的科學原理,指出積水環境是蚊蟲繁殖的溫床,防蚊需要從源頭上杜絕蚊蟲孳生。如今,在金雞鎮,越來越多的村民掌握了科學防蚊的方法,摒棄了以往“看到蚊子才處理”的老辦法,轉變為“清除積水防孳生”的主動預防模式。這種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預防的轉變,是科學防控知識在基層落地生根的生動寫照。
下一步,金雞鎮婦聯將持續深化“宣傳引導+環境整治+科學防控”工作模式,在鞏固現有疫情防控成效的基礎上,繼續發揮巾幗志愿者隊伍的優勢,推動疫情防控工作常態化、長效化,不斷提升群眾健康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為建設健康、美麗、和諧的金雞鎮貢獻更多巾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