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名木是見證歷史、研究歷史、探索自然奧秘的“活化石”,承載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鄉愁情思。廣東近幾十年來持續出臺保護古樹名木的措施,相關舉措和保護成果走在全國前列。截至2022年底,廣東有古樹名木84390株,今年新修訂的《廣東省森林保護管理條例》為“古樹名木保護”設置專章,于7月1日正式實施,讓8萬多株古樹名木更好地實現“老有所依”。 在古樹名木保護中,公眾參與的意義至關重要。從接續執行“不得砍伐古樹”的傳統村規,到讓村民在保護古樹名木中獲益,再到不斷創新古樹名木保護活動的形式……曾經,支撐古樹保護的是先民們樸素的情感;如今,由于參與形式的多元化,全社會的保護動力正被激發,愛古樹、保護古樹的社會氛圍已經形成。 保護古樹名木,源于樸素情感,貴在接續傳承。小苗長成參天大樹,成林的獨木和人們世代和諧相處,離不開南粵兒女對樹木的深厚感情。“廣東十大最美古樹群”清遠陽山秤架古樹群位于秤架村委會干坑村屋背,幾百年前小樹在此生根發芽,幾百年后檵木、樟樹、荷木、糙葉樹等大樹參天。村里有著口口相傳的村規民約:村民不能砍伐這片林子的樹木,就算樹自然死亡或者因災害倒下,也不能把倒下的樹枝撿回去當柴燒或作其他用途。代代接續傳承村規民約,跑好保護古樹名木的“接力賽”,讓古樹名木歷經風雨而更加挺拔。 保護古樹名木,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具體行動。清遠市干坑村打造古樹公園,發展鄉村旅游,讓村民腰包鼓起來;東莞市裕豐社區讓古老的樹木發揮全新的價值,讓荔枝古樹群結出了“致富果”;茂名市高州市推出了一批以古樹為主題的生態旅游,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讓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反哺當地對生態的保護。實踐證明,答好古樹名木“保護題”,有助于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拿高分”,有助于在推進共同富裕中跑出“加速度”。 人人支持、人人參與,才能凝聚起保護古樹名木的強大合力。要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保護古樹名木事業中來,就離不開積極的動員、廣泛的宣傳和既有意義又有意思的活動。江門市編輯出版系列書籍畫冊,韶關市南雄市舉辦銀杏古樹認養活動,廣州市實施“古樹名木保護公益支持項目”……近年來,各地積極創新宣傳教育活動形式,讓全社會更直觀地了解古樹名木,進一步激發了公眾參與保護古樹名木的積極性、主動性。 讓古樹“老有所依”,才能讓鄉愁 “有樹可依”。以新修訂《廣東省森林保護管理條例》的實施為新起點,運用好、推廣好保護古樹名木的好經驗,持續激發公眾支持、參與熱情,就一定能探索形成具有南粵特色的古樹名木保護“廣東模式”。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