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省林業局在廣州召開廣東省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外來入侵物種普查成果交流座談會,查看省級外來入侵物種標本庫建設及各市、縣(市、區)標本匯繳情況。普查專家組分類別報告了全省普查工作情況,分析研判發生趨勢和應對措施。省林長辦副主任、省林業局二級巡視員李云新同志出席交流座談會并講話,省林業局相關處室負責人,中國林科院熱帶林研究所、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省林科院等專家技術團隊共30人參加會議。 會議指出,森林草原濕地外來入侵物種普查是重要的基礎性調查,是為筑牢我省森林資源安全、生物安全、生態安全防線提供科學決策的重要工作。 2021-2023年,全省上下各級林業主管部門齊心協力,全面完成了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外來入侵物種普查。一是基本摸清我省森林草原濕地外來入侵物種種類、數量、分布、危害等基本情況。本次普查以全省21市、122個縣、13個省屬林場和82處重點生態區域為單位,范圍基本涵蓋整個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實現對重點生態區域2次、一般區域1次的踏查。據統計,全省累計出動2.24萬多人次,普查里程20.36萬公里,踏查覆蓋率40.92%,設置樣地5839個、樣方23889個、樣線1965條。全省共調查鑒定外來物種132種(含松材線蟲病),其中植物寄生線蟲1種,植物病原微生物3種,昆蟲22種,植物99種,陸生脊椎動物及軟體動物7種,其中納入國家林草局參考名錄的有36種(含松材線蟲病),納入國家五部委重點管理名錄的有33種(含松材線蟲病)。二是開展互花米草專項調查,通過衛星影像判讀、無人機拍攝、電腦軟件勾畫分布范圍、計算發生面積、實地核實、疊加國土三調數據,明確了分布圖斑,納入自然資源一張圖。三是完成廣東省森林草原濕地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工作報告匯編,廣東省森林草原濕地外來入侵物種技術報告匯編,采集制作了普查發現的100多種物種標本4007份,拍攝物種、生境、寄主等有效照片42.69萬多張。四是開展國家部委外來入侵物種重要管理名錄風險評估。對我省林業生產有影響或潛在影響的松材線蟲病、薇甘菊、紅火蟻、互花米草等28種主要外來入侵物種進行了風險評估,其中高風險1種,中風險5種,低風險22種,提出了預防和治理方案及防控對策措施。五是外來入侵物種治理成效顯著。系統開展松材線蟲病、薇甘菊、紅火蟻防控行動,松材線蟲病實現發生面積、縣級疫區數量、鎮級疫點數量、病死樹數量“四下降”,薇甘菊、紅火蟻、松突圓蚧、濕地松粉蚧等1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實現有害不成災,發生持續控制在較低水平。六是營造了聯防聯治良好氛圍。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力量,制定技術規程、標準,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加強基層防控技術培訓,培養鍛煉了基層防治檢疫隊伍,推動形成政府主導、區域聯防、部門協作、群眾參與的防治格局。 會議強調,要繼續加快本次全省外來入侵物種普查成果匯編,分析外來入侵物種傳播蔓延規律及生物多樣性影響,確定主要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名錄,劃分風險等級,按照“一種一策”,提出分級管理策略,落實分級精準防控思路。繼續完善監測預警體系,著力加大國家和省重點關注的外來入侵物種監測力度,加強數據質量控制,及早發現、準確上報、及早防治。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