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通過《中共廣東省委關于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的意見》,共安排了500多項改革任務,其中提出,到2035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廣東樣板全面建成,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加強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推進了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形成了一系列標志性成果。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現系統性重塑,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得到全面壓緊壓實,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改革持續深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作為全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牽引,展開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守護好南粵大地一草一木、萬水千山,提升發展的“含綠量”“含金量”,讓綠色生態優勢不斷地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南粵大地越來越綠、越來越美,成為新時代廣東的一大亮色。去年,廣東在新起點上以更大力度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城鄉一體綠美提升、綠美保護地提升、綠色通道品質提升、古樹名木保護提升和全民愛綠植綠護綠等“六大行動”,超額完成林分優化提升、森林撫育提升“兩個200萬畝”任務,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53%,空氣質量優良率高達94.8%;新建成森林鄉村104個、碧道1064公里,累計開放城市綠地5.4萬畝,“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優美環境加快形成。積極創建南嶺國家公園、丹霞山國家公園,推進華南國家植物園和4個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建設,國際紅樹林中心正式落戶深圳。一系列有力舉措和積極成效,不斷厚植廣東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本底。 廣州市海珠濕地公園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新征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全會就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提出,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同時,明確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等重點改革任務。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著力破解生態文明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有利于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增進人民福祉的重要保障。 廣東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走在前列。目前,廣東已基本實現了“綠起來”,到了要進一步推動“美起來”的階段。今年,廣東吹響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新號角,提出著力構建廣東全域綠美大格局,明確繼續統籌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六大行動”,持續推進全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打造綠美碧帶,建設幸福河湖,因地制宜見縫插綠、留白增綠、拆違還綠,打造推窗見綠、行路成蔭、四時常綠、處處皆綠的美麗家園,讓群眾身邊綠起來、美起來,努力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要實現這些目標,必須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紅樹林之城”湛江堅持綠色發展,保護紅樹林,展現生態和諧之美。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作為貫徹落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部署的具體措施,省委全會明確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引領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這就要以更扎實、更有力的措施推進美麗廣東建設,在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同時,加快推動各項工作由達標攻堅向美麗建設過渡,強化高質量發展的生態環境支撐;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強化生態環境管理調控,加快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等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推動實施傳統行業綠色化、低碳化改造升級,加強產業園區環境管理和環境基礎設施提質增效。要完善綠色低碳發展生態環保政策,強化生態環保政策引導,大力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試點,統籌推進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和碳普惠,積極穩妥發展氣候投融資。要持續提升綠色科技創新能力,加強生態環境領域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不斷強化生態環境污染治理核心技術攻關,加快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和示范應用。要積極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積極引導環保企業和科研機構加強科技創新,促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發展環保領域新質生產力。 廣東著力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引領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以更高標準謀劃和推進創建美麗中國先行區,奮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廣東樣板,必將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強的支撐力,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輸送更強的“綠色動能”。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