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改革實踐。早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了“林改四問”,即:“山要怎么分”“樹要怎么砍”“錢從哪里來”“單家獨戶怎么辦”。新形勢下,中國林科院專家團隊聚焦“林改四問”,結合課題研究成果,創新作答,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獻智建言,助力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從“全面”走向“深化”。 山要怎么分? ——“三權分置”是核心,共同富裕是目標 根據國家林草局發布的信息顯示,截至目前,全國已發放林權證1億多本,初步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 中國林科院林業科技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員謝和生表示,早在2003年開始林改試點和2008年全面推進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我國已基本完成了“分山”“分股”確權的任務。本輪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重點是從根本上解決遺留問題,加快推進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通過這一舉措,更好落實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 科信所研究員趙榮表示,當前,我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已進入集成增效階段,應重點圍繞系統整合與協同優化展開,解決權屬和利益分配問題,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因此,首要任務是“明晰產權”,激發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增強農戶的投資信心和經營預期。在延續承包關系的同時,考慮集體經濟的長遠發展,引入多元分配機制,如按勞分配、土地股份合作等,確保資源與利益的公平分配;或通過強化集體股權或紅利分配等共享機制,讓廣大農戶共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 樹要怎么砍? ——堅持科學采伐,實現可持續經營 《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提出,保障林木所有權權能,不得以各種名義禁止或限制合法的林木采伐行為。數據顯示,集體林森林蓄積比林改前增加了48億立方米,翻了一倍。林區的綠水青山越來越多、生態越來越美,林改改出了滿目青山。 中國林科院華北林業實驗中心黨委書記、研究員張會儒表示,森林采伐不僅是森林利用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種經營措施,是調整森林結構的核心措施。他指出,要將森林經營方案作為審批林木采伐、安排林業項目等行政管理事項的重要依據,逐步建立以森林經營方案為核心的森林經營制度體系,提高集體林區森林經營水平。根據立地條件、林分的適應性、生長發育階段和功能目標,科學確定經營措施,防止“跟風”“一刀切”“一把尺子”的教條做法。當然,精準提升還需要精準化的經營技術作為支撐。 張會儒表示,科學的森林經營,不但可以提高森林質量,增強森林的生態功能,同時還可以增加木材等林產品產出,為發展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創造條件。我國集體林涉及1億多農戶,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等林業生產是林農的經濟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推進集體林可持續經營,將有力促進集體林區經濟社會發展和鄉村振興。 錢從哪里來? ——盤活森林資源,拓寬“兩山”轉化路徑 我國集體林提供了國內80%的木材、80%以上的經濟林產品,發展竹木加工、林下經濟、森林康養等綠色富民產業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另外,生態護林員制度、儲備林制度、林業碳匯政策等也源源不斷地促進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中國林科院副院長陳幸良表示,林下經濟的發展是激活林地使用權、經營權,實現生態與富民共贏的重要舉措,既充分發揮了森林生態系統的資源優勢,又可以為社會公眾提供優質的森林生態產品與服務,從而促進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他指出,我國林下經濟發展在促進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面,不僅豐富了產品與服務的種類、提升了品質和附加值,還成功將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也彰顯了森林“四庫”功能和多種價值。 集體林是提升碳匯能力的重要載體,是維護生態安全的重要基礎,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科信所研究員何友均表示,作為目前全國林草行業唯一獲得首批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審定與減排量核查機構資質的單位,科信所積極參與全國各地的林業碳匯項目頂層設計、技術研發等工作,如在浙江的“浙林碳匯”(碳普惠)項目實施過程中,團隊提供了全方位、多層次技術支撐,創新構建起一條完整、規范、閉環的林業碳匯價值實現路徑。截至目前,科信所已成功助力浙江省9市32縣開發43萬噸林業碳普惠產品,累計完成林業碳匯(碳普惠)減排量備案登記43.26萬噸。產品最終全部用于第19屆(杭州)亞運會作為碳排放抵消,為助力實現歷史首次零碳辦賽、推動山區高質量發展和省域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促進生態價值轉化和協同減污降碳提供了智力支持。 建立國家儲備林制度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唐守正牽頭聯合8位院士向國家提出的政策建議,并得到了國家的采納和實施。十幾年來,全國各地通過儲備林工程不僅實現了林更綠、木更多,還為各地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綠色金融創新提供了新路徑。中國林科院資源信息研究所副所長雷相東說,2020年以來,福建永安市采用國儲林+林票收儲模式,將森林資源收儲流轉、盤活資源作為打通“兩山”轉換通道的重要舉措,開展了儲備林生態系統多功能經營創新技術實驗示范,并實施了儲備林+林菌模式,建立了碳匯示范林,帶動林農戶約6000人增收致富,實現了山林增值、林農增收。 單家獨戶怎么辦?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質生產力 截至2023年,全國培育家庭林場、專業大戶、林業合作社等林業新型經營主體近30萬個。集體林地每畝產出約300元,比林改前增長3倍多。林業產業總產值超過9萬億元,部分集體林業大縣農民一半以上收入來自林業。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推動集體林高質量發展、更好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重要基礎。趙榮表示,解決單家獨戶問題的關鍵在于解決林地碎片化、經營粗放、效益不高等問題,從而提高林業的綜合效益,增加林農收入。首先應推動林權流轉,鼓勵農戶通過出租、合作、入股等方式流轉林地經營權,將分散的林地集中起來,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其次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家庭林場、專業大戶、林業合作社等,通過這些新型經營主體來提高林地的經營效益。大力推廣合作經營,鼓勵國有林場與企業、家庭林場、林業專業合作社等多種經營主體建立合作,因地制宜采取合作造林、現有林合作經營、森林資源委托管理等模式,形成相適應的規模經營格局。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將為培育和發展集體林新質生產力提供路徑和保障。謝和生表示,分山到戶的家庭通過林改獲得了更多的土地,但營林育林資金、勞動、技術、數據和信息等生產要素的投入并沒有得到進一步改善。這些生產要素的投入障礙不解決,深化林改的紅利就難以充分釋放。因此,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要充分結合當地的村情、林情和行情,這些實際情況都決定了采取什么樣的規模經營主體和合作方式,以及合作的緊密程度來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如農戶可以將林地經營權讓渡給更有規模經濟能力的經營主體,把自己的勞動力從林地中解放出來,從事比較利益或利潤更高的行業,同時分享現代林業發展成果,這樣可以獲得較單獨經營更多的收益。 方案發布實施一年來,中國林科院牢固樹立成果轉化應用鮮明導向,聚焦福建、江西、重慶等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試點省份的改革示范標桿建設,建立了9支科技特派團組,并設立院基本科研業務費“林改專項”,在林改先行區試點省份重點打造可操作可落地的科技示范樣板,助力打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現已在各地陸續“開花結果”。(宋平)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