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珠江口依然郁郁蔥蔥,生機盎然。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超860萬畝,國際紅樹林中心在深圳成立,8.5萬株古樹獲全面保護,林業產業年總產值近9000億元,全民義務植樹參與人數超過278萬人次……自2022年12月《中共廣東省委關于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審議通過以來,廣東各地同心勠力。兩年過去了,一個“看得見、摸得著、有欣喜”的綠美廣東正在南海之濱拔節生長。 廣東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排頭兵,不但在經濟體量上走在前列,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也是一路前行。 綠美廣東的建設成果首先體現在其對生態環境的直接改善上。大面積森林質量的精準提升,讓廣東的山林更加茂密繁盛,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功能性得到增強。在廣東,超過一半的國土面積是森林。廣東提出,到2027年底,全省完成林分優化提升1000萬畝、森林撫育提升1000萬畝。為搶抓生態建設、綠色發展的戰略機遇,廣東協同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六大行動”,嚴格按序時進度開展造林撫育工作,統籌推進荒漠化治理、沿海防護林建設、生物防火林帶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樹木的增多意味著更好的水土保持、水源涵養以及氣候調節能力。繁茂的森林能夠有效攔截雨水,減少水土流失,保障江河的水質與水量穩定,對于廣東這樣一個經濟發達、用水需求大且易受洪澇災害影響的地區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植樹造林,綠化嶺南。國際紅樹林中心在深圳的設立,更是將廣東推到了全球紅樹林保護與研究的前沿陣地。紅樹林作為獨特的濱海濕地生態系統,不僅為眾多珍稀動植物提供棲息之所,其在防風消浪、促淤保灘、固岸護堤等方面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8.5 萬株古樹的全面保護,則是對歷史文化與生態遺產的雙重守護。古樹見證了歲月的變遷,承載著地域的記憶,它們猶如生態畫卷中的 “活化石”,為廣東的綠色增添了一抹厚重的文化韻味。 綠美廣東產生綠色效益。從經濟發展的視角來看,林業產業年總產值近 9000 億元的成績彰顯了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林業產業涵蓋范圍廣泛,從木材加工到生態旅游,從林下經濟到森林康養等新興業態。一方面,傳統的木材加工業為建筑、家具等行業提供了原材料支持,保障了相關產業鏈的穩定運行;另一方面,生態旅游的蓬勃興起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廣東體驗森林之美、自然之趣。游客們在森林步道中漫步,在山間民宿中休憩,在森林氧吧中呼吸清新空氣,這一系列的旅游消費帶動了當地餐飲、住宿、交通等服務業的發展。林下經濟如林下種植中藥材、養殖家禽家畜等模式,充分利用了森林的空間資源,實現了農林牧的復合經營,提高了土地的產出效率,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眾多林業產業的協同發展,不僅為廣東的經濟增長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綠色發展與經濟發展的有機融合提供了成功范例。 全民義務植樹參與人數超過 278 萬人次這一數據反映出的是公眾生態文明意識的覺醒與提升。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不僅僅是政府部門的規劃與推動,更是一場全民參與的生態行動。當越來越多的市民拿起工具,走向山林田野,親手種下一棵棵樹苗時,他們種下的是對綠色未來的希望與期待。這種全民參與的熱情,體現出廣東民眾對生態文明理念的高度認同。人們在參與植樹過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親近自然,從而自覺地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守護者與傳播者。家庭在周末選擇前往郊野公園參與植樹活動,學校組織學生開展義務植樹實踐課程,企業開展植樹公益活動等,這些場景在廣東各地不斷涌現,形成了全社會共建共享綠色生態的良好氛圍。 綠美廣東的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其意義遠不止于環境的美化與經濟的增長。向綠而進,綠色好去處增多。廣東投入40.7億元,打造了193個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實現縣域和省屬國有林場全覆蓋,為人民提供更多生態好去處。據統計,今年各地縣鎮村綠化種植苗木2108.2萬株,大幅完成年度任務。它是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貫徹,為子孫后代留下了寶貴的生態財富;它是提升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舉措,讓民眾在藍天白云、青山綠水間享受美好生活;它是廣東在新時代展現新擔當新作為的重要體現,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綠美廣東綠意濃,生態文明蘊其中。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廣東要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科學性與系統性,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森林資源管理水平;持續創新林業產業發展模式,推動林業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不斷強化生態文明教育,讓綠色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一代廣東人的心中。相信在全省人民不懈努力下,綠美廣東將不斷續寫生態文明建設的輝煌篇章,成為中國南部大地上一顆璀璨的綠色明珠,向世界展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卓越成就與無限魅力。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