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中山市自然資源局通過線索調查核實,2025年3月起,何某從他人處收購水蛇、眼鏡蛇、竹鼠等野生動物,并通過小紅書平臺及微信朋友圈發布售賣水蛇18條、水律蛇(滑鼠蛇)99條、眼鏡蛇31條、水雞89只及竹鼠2只等“三有”保護動物視頻,利用微信交易183宗,涉案金額10.18萬元,野生動物整體價值達9.32萬元。 當事人何某違反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法律法規,以食用為目的,非法收購、出售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情節嚴重,其行為涉嫌構成非法收購、出售陸生野生動物罪,中山市自然資源局已責令其立即停止違法行為并下架全部違法視頻,并按規定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為保護野生動物,拯救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但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不法分子扛著飲食文化的大旗,向野生動物舉起了屠刀,售賣野生動物,部分群眾由于缺乏法律意識,對野生動物存在一些認知誤區: 誤區一:“人工養殖的可以隨便賣”部分群眾誤認為人工繁育的野生動物可自由交易。實際上,即使為人工養殖,未經許可出售或用于食用仍屬違法。如本案中,何某售賣的竹鼠、水律蛇雖有人工養殖可能,但其未取得繁育許可且以食用為目的,已構成犯罪。 誤區二:“傳統習俗食用不違法”一些地方存在食用“野味”的陋習,認為屬于傳統文化范疇。但國家已明令禁止以任何理由非法食用野生動物,傳統習俗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 誤區三:“網絡平臺隱蔽性強,不會被發現”部分違法者存在僥幸心理,利用小紅書、微信朋友圈等平臺發布視頻、招攬客戶,自認隱蔽。實則網絡非法交易已被納入重點監控,電子證據(如支付記錄、聊天信息)可直接作為定罪依據。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