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新港省級自然保護區用紅外相機驚喜拍攝到中華穿山甲帶幼崽覓食的珍貴畫面;河源市東源縣一中華穿山甲因夜間“溜達”迷路,經林業部門及時救助后放歸自然;潮州市一汽修廠內發現一只中華穿山甲,當地林業部門迅速響應并實施救護。今年6月,廣東已記錄多起中華穿山甲“閑逛”事件。據了解,中華穿山甲活動頻次增加,充分證明廣東中華穿山甲棲息地環境改善及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保護成效顯著。據統計,當前廣東省已有16個地級市記錄到中華穿山甲活動跡象,其野外種群數量穩定,且分布范圍持續增長、擴大。 從粵東到粵西,從粵北到珠三角,從森林到城市,中華穿山甲的分布范圍不斷擴展。在粵東,汕頭南澳島、潮州鳳凰山等地多次發現中華穿山甲。在粵西地區,廣東陽春鵝凰嶂省級自然保護區2021年記錄到中華穿山甲野外活動的影像,這是粵西地區近年來首次記錄。隨后,茂名市也數次發現中華穿山甲的蹤跡。在粵北地區,天井山林場,韶關樂昌,河源紫金、和平、龍川,梅州蕉嶺等多地也常有中華穿山甲出來“露臉”,其中河源紫金已發現2個野外中華穿山甲頻繁活動區域。在珠三角,中華穿山甲活動痕跡愈發明顯,廣東西江爛柯山省級自然保護區14.1萬畝范圍內發現101個穿山甲洞穴,推測為目前肇慶市最大種群分布區;惠州惠東烏禽嶂林區內中華穿山甲的種群數量從2020年的62只增長至如今的100多只;深圳、東莞等地中華穿山甲出來“閑逛”的消息頻頻見諸報端,印證著自然棲息地質量的顯著提升。 “根據監測,廣東的中華穿山甲種群數量很大,且其活動范圍呈現擴大趨勢。”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穿山甲保護研究中心首席專家華彥正高級工程師介紹,為掌握中華穿山甲的總體情況,2020年起,廣東在全省開展中華穿山甲全域監測工作,在廣東中華穿山甲重點分布地區布設野外監測紅外相機690臺,并拍攝到中華穿山甲活動影像資料3萬多份。其中,廣州、深圳、汕頭、佛山、韶關、河源、梅州、惠州、汕尾、東莞、陽江、茂名、肇慶、清遠、潮州、揭陽等地均發現了中華穿山甲的活動洞穴,部分地區還在野外發現有多個繁殖種群,是其種群數量正在恢復的有力證據。 為強化中華穿山甲保護,廣東創新提出開展中華穿山甲智慧保護體系建設,目前已設立2個分中心,布局建設5個野外科學研究臺站和一批監測單元、監測點,基本覆蓋我省中華穿山甲主要分布區。此外,全省各地市還全面主動公開野生動植物保護舉報和救護電話,推動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中華穿山甲等野生動物保護的工作格局。 未來,廣東將重點加強中華穿山甲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力度,推動實施中華穿山甲等重點物種保護工程,擴大中華穿山甲智慧監測網絡覆蓋范圍,促進中華穿山甲資源的保護與恢復。同時呼吁公眾發現中華穿山甲時避免干擾,及時上報,共同守護這一瀕危物種的生存發展空間。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