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茶籽圓咕嚕,滿山崗幾時收?寒露早立冬遲,阿舅話崖霜降正當時。山茶籽大豐收,袋里裝唔怕溜。空車去載滿轉,阿妹騰手摘茶哩好榨油……”傳唱于客家山間的童謠《摘茶哩》,道盡河源龍川油茶千百年來種植采收的智慧文化。 如今,這片千年古邑的紅土地滋養出的珍貴油茶果,正迎來嶄新的蛻變與發展。2024年9月,“龍川山茶油”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定,“全國油茶示范縣”金字招牌不斷擦亮。隨著一顆顆圓潤飽滿的油茶果,轉化為高端植物山茶油、山茶籽洗護用品等精深加工產品,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9億元,越來越多群眾吃上了生態飯,過上了好日子。 千年傳承,紅土地上結綠果 當多數植物遵循著春生冬凋的自然法則,油茶樹卻輕松地打破時間桎梏,讓生長持續四季、跨越寒暑。 “油茶樹全年都是綠色的,花和果是同時存在的,就是說摘果的時候已經開花了,從開花到摘果需要13個月。”河源龍川麻布崗油茶基地負責人黃海源說。 2016年,黃海源返鄉創辦龍川灣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向周邊村民土地流轉的方式,目前油茶種植面積已有2萬畝。他介紹,正常情況下,油茶苗種下5年才掛果,8年后才進入豐產期,種植周期長、投入成本高。正因如此,他更懂得油茶的珍貴之處,堅持科學混栽、細心呵護。“每年霜降前后是油茶果采收期,下一年的花芽已經綻放,形成‘抱子懷胎’的獨特景象。按照平均畝產兩三百斤果計算,預計今年能收幾百噸。” 作為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廣東生態保護發展示范區及粵東北天然生態屏障,龍川縣充足的光熱強化油茶樹光合作用,利于油脂與香味物質形成;豐沛降水則促進果實膨大;當地天然的酸性紅土壤富含礦物質,更賦予茶果純凈、營養與清香。 少有人知道的是,這股芬芳清香可追溯至兩千多年前。公元前219年,50萬秦軍南征百越,趙佗受命任龍川縣令,下令民眾廣泛種植油茶樹。此后,龍川百姓將種植、加工經驗代代相傳,延續至今。龍川縣林業局局長駱寶介紹說:“漫長歲月中,山茶油是龍川人民主要的油料來源,并且廣泛應用于生活,如洗衣護發、點燈照明、涂抹傷口等。”可以說,山茶油是流淌在龍川客家人血脈里的文化符號。 然而,龍川油茶產業也曾面臨經營規模小、品牌弱、畝產低等難題。駱寶表示,通過貫徹落實《加快油茶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龍川大力實施油茶“擴面、提質、增效”工程,近年來新增種植油茶林面積5萬畝,改造低產低效油茶林3萬畝,撫育2.4萬畝,不僅種植面積持續擴大,而且品質也得到顯著提升,同時推動油茶與旅游、文化等產業融合發展,以綠色經濟的新姿態,續寫千年傳承的篇章。 地標賦能,油茶拓寬致富路 在龍川縣赤光鎮的綠油古法壓榨車間,師傅們將高溫蒸煮制成的油餅放進容器,揮動特制的撞桿,對準油槽中的“進樁”用力撞去。“咚咚”木榨聲中,金黃透亮的茶油緩緩滲出,香氣撲鼻。 作為廣東省林業龍頭企業,龍川綠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油公司”)擁有年產1000噸的壓榨茶油生產線,傳承了河源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法榨油技藝。為了追求更高品質,綠油公司還與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合作,開展油茶產品研發與精煉油現代化加工基地的建設。 “這是源自平均樹齡60年以上的老樹山茶林,需要經過28道人工甄選、116層過濾工序、零下1℃冬化分離,確保每一滴山茶油更純凈健康。”在產品展廳,公司董事長駱東梅拿起一瓶老樹茶油解釋,山茶籽功效良多,除了食用油領域,綠油公司還建成了茶皂素提取、洗護用品、茶樹寄生飲料等生產線,涵蓋洗發水、沐浴露、洗衣液等多種產品,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電商平臺和線下門店的銷量可觀。 2024年9月,“龍川山茶油”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定,成為龍川縣首個、河源市第四個地理標志產品。談及獲得“國字號”認證的原因,龍川縣縣長朱以威表示,“龍川山茶油品質優、底蘊足,其油體金黃透亮、香味濃郁純正、過氧化值和反式脂肪酸含量極低,油酸含量達82.4%,維生素E含量平均每千克90毫克以上,遠高于國家標準。” 在朱以威看來,此次認證意義重大。一方面,顯著增強龍川油茶品牌公信力、溢價能力與市場競爭力,為產業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升級注入強勁動力;另一方面,有效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全域綠色經濟增長,是落實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抓手。“接下來,我們計劃亮相食博會、農交會等國家級展會,并依托電商平臺,將龍川山茶油銷往全國,推向世界。”他說。 小小油茶果,榨出鄉村“致富油”。目前,龍川縣有經營油茶省級林業龍頭企業5家,大小企業(合作社)67家。油茶林種植面積49.5萬畝,位居全省第一。2024年油茶鮮果總產量超17萬噸,油茶籽產量超4萬噸,茶油產能超1萬噸,全產業鏈產值達19億元,帶動農戶就業10.3萬人,實現人均增收5000元。 在走訪過程中,有種植戶透露,油茶果市場價約每斤1.8至2.3元,而綠油公司對簽約農戶按高于市場價的保底價格收購,收購價達到每斤2.94元。“收入增加了,銷路不愁了,種植油茶讓生活越來越好,也讓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三產融合,綠富雙贏的廣東路徑 這些“綠富雙贏”的生動實踐,呼應著河源油茶產業融合發展的藍圖。 近年來,河源市積極謀劃“油茶+N”經營模式。一產方面,重點推進“油茶+林下經濟”“油茶+國儲林”等的發展模式,通過油茶林套種,協同發展林藥、林果等林下產業種植,提高經濟收益。二產方面,鼓勵企業與省內科研院所合作,從“單一、粗放、低附加值的油茶產品”向“多樣、精細、高附加值的油茶產業”轉型升級。三產方面,打造“綠油花果樹小鎮”等“農文旅”融合示范項目,并借助“油茶+互聯網”經營模式以及“油茶豐收節”等系列活動,開拓線上線下銷售渠道。 展望未來,河源市將以“雙百”躍升行動為抓手,統籌政策、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保障,推進中央財政油茶產業發展示范獎補項目、油茶三年行動、市“1136點綠成金”工程等重點任務落實。河源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在抓好新造高標準油茶林基礎上,突出抓好油茶低產低效林改造,力爭將河源打造成為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拿得出、叫得響的油茶產業發展新高地。” 糧油安全是國之大者。作為全國油茶核心發展區8個省份之一,目前,廣東有油茶類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8家、省林業龍頭企業38家,茶油品牌158個。根據《廣東省加快油茶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到2025年,廣東省油茶林總面積要達到360萬畝,茶油年產能達8萬噸,培育10個油茶類省林業特色產業發展基地。 下一步,省林業局將以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和實施“百千萬工程”為契機,持續加快推進油茶產業發展,以高產高效油茶示范基地建設帶動高標準油茶林營造,推行良種良法,打造“粵林茶油”公用品牌,努力走出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廣東路徑。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