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20年前在浙江工作時提出的“兩山”理念,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2025年8月15日,在第三個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主題的全國生態日到來之際,廣東正以一份沉甸甸的“綠美答卷”回應時代之問。 這份答卷,書寫于南粵大地的綠水青山之間:森林資源總量穩步增長、質量持續躍升,自然保護地數量與紅樹林面積居全國首位,綠色富民產業遍地開花……作為全國最“綠”的省份之一,廣東擁有1.44億畝森林,森林覆蓋率高達53.39%。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深入推進,正將高水平生態保護轉化為高顏值的生態環境、高價值的生態產品。在這里,綠色不僅是高質量發展的動人底色,更是高品質生活的堅實根基,生動詮釋著“綠水青山”如何真正變為造福人民的“金山銀山”。 踐行“兩山”理念,筑牢綠色根基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國之大者”。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置于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項;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戰;在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中,美麗中國是其中一個…… 廣東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實踐地。黨的十八大后首次離京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提出“永續發展”的深刻命題,強調:“要實現永續發展,必須抓好生態文明建設。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走美歐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幾個地球也不夠中國人消耗。” “我們一定要取舍,到底要什么?從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出發,生態環境非常重要;從改善民生的著力點看,也是這點最重要。”2013年春天,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時強調。 嶺南大地,以堅定的決心響應時代命題。廣東省委、省政府深刻領會、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以空前的力度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審議通過《關于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將其納入“1310”具體部署,明確要求在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廣東樣板上取得新突破。省委十三屆六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從種樹開始,種出屬于大家的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繪出美麗中國的更新畫卷。”三年來,全省上下錨定目標,將“擴綠、興綠、護綠”要求轉化為提升生態“綠質”的生動實踐。 山上造林,從“綠量”向“綠質”躍升。聚焦科學增綠,精準優化重要生態區域低效林分,集中連片打造高品質森林斑塊,持續改善林相、提升林分質量。累計完成林分優化提升649萬畝、森林撫育提升527萬畝,種植鄉土闊葉、珍貴及特色經濟樹種2.1億株,營建5000畝以上混交林148片,混交林比例穩步提高,多樹種、多層次、高效益森林景觀顯現。 城鄉綠化,從“單一”向“全域”拓展。緊扣“百千萬工程”,多部門協同推動縣鎮村綠化全面鋪開,形成黨建引領、上下聯動、社會參與格局。兩年間種植苗木超4300萬株,“人在景中住”的幸福畫卷在城鄉大地徐徐鋪展。 通道建設,從“通行”向“生態”增值。以交通干線及節點為關鍵載體,建設綠美碧道、古驛道、森林步道,促進水網、林網、路網“三網”融合。累計建設綠色通道林超4500公里,提升干線公路綠化超8000公里,打造綠美公路33條,優化超1000處高速口綠化,建成萬里碧道7608公里,“路在林中延、車在畫中行”的生態廊道成型。 機制創新,從“林長”向“全民”共建。以林長制為核心,弘揚“岳山造林”傳統,創新開展主題林建設和特色活動,掀起“我為廣東種棵樹”熱潮。近三年各級林長巡林超320萬人次,組織義務植樹活動超6.89萬場次,吸引超505.7萬人次參與,全民共建氛圍濃厚。 從山上造林增“綠質”,到城鄉綠化拓“全域”,從通道建設促“融合”,再到機制創新聚“合力”,廣東通過這四大相互支撐、協同發力的路徑,系統性推進“以綠提質”。這不僅顯著提升了森林資源質量和生態服務功能,優化了人居環境,激活了生態價值,更凝聚了廣泛社會共識,為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綠色根基,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理力量。 共享生態紅利,書寫惠民新篇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中國式現代化,要求我們既要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求我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環境需要。 綠美廣東的“兩山”答卷,其重要價值不僅在于生態環境的“高顏值”,更在于生態福祉的“普惠性”。這份答卷的濃墨重彩之處,在于它真切回應了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向往,將“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金山銀山”,讓生態建設的成果成為全民共享的幸福紅利,書寫惠民富民的時代新篇。 生態空間擴容提質,繪就普惠共享的“幸福底色”。 “推窗見綠、出門進園、移步聞香”——這不僅是詩意的棲居夢想,更是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向民生領域延伸的生動寫照。在深圳,1320個公園星羅棋布于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公園即城市、城市皆公園”的愿景照進現實,成為超大城市空間與生態和諧共生的典范。 森林城鎮鄉村“綠網”密織。近三年來,210個森林城鎮、297個森林鄉村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編織起覆蓋全省的綠色基底。 綠美古樹鄉村與紅色鄉村交相輝映。210個古樹公園成為居民身邊的生態地標,115個綠美古樹鄉村留住歷史與鄉愁,123個綠美紅色鄉村將生態之美與紅色基因融合,賦予綠色更深沉的內涵。 從城市公園的“點”到鄉村綠美的“面”,廣東正在讓“500米見園、300米見綠”變成全民共享的生態福利。 綠色產業蓬勃壯大,拓寬“點綠成金”的富民路徑。 綠水青山的守護,最終要落腳于金山銀山的收獲。“增綠”即是“增收”、“護綠”就是“致富”,廣東堅持生態惠民、興林富民,探索出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機制創新保障“生態有價”。創新公益林差異化補償機制,推行公益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激勵機制,建立公益林補償標準適時調整機制,讓守護綠水青山的群眾切實受益。 科學營林培育“綠色銀行”。大力推廣種植兼具高生態效益和高經濟價值的鄉土闊葉樹種、珍貴樹種及特色經濟林果。發展林下經濟面積超3400萬畝,林藥、林菌、林禽、林蜂等多種模式遍地開花,有效盤活林下空間資源。 特色產業打造“金山銀山”。重點發展油茶、竹、森林藥材、花卉苗木等八大林業產業集群,其中,油茶產業作為“搖錢樹”,完成新造55萬畝、低產林改造17萬畝,為山區農民增收開辟新渠道。 三產融合延伸“價值鏈”。推動林業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林業種植(一產)為基礎,林產品精深加工(二產)提升附加值,森林旅游、森林康養、自然教育、林業會展(三產)蓬勃興起,形成全產業鏈發展格局。2024年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達9416億元,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 生態價值多元轉化,激發“綠富同興”的市場活力。 生態優勢正加速轉化為經濟優勢和市場活力,“生態+”業態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前景。 生態產品展銷平臺影響力日增。連續成功舉辦的2023年、2024年廣東林業博覽會,已成為匯聚全省乃至全國優質生態產品的“朋友圈”盛會。林博會不僅搭建了產銷對接橋梁,更擦亮了“粵林優品”品牌,讓優質生態產品走出山林、走向市場、走進千家萬戶,充分釋放其市場價值。 生態旅游康養產業蓬勃發展。依托豐富的森林、濕地、濱海資源,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從南嶺到鼎湖山,從萬綠湖到紅樹林濕地,優質生態資源吸引著八方來客。全省生態旅游年接待游客量超2億人次,讓生態福利從“家門口”延伸至“詩和遠方”。 綠美廣東這份沉甸甸的“兩山”答卷,不僅鋪展了南粵大地的盎然綠意,更在每一處增綠的實踐中、在每一份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里、在每一位百姓共享綠色紅利的笑容中,寫下了惠民富民的最美注腳。讓生態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富民優勢,正是廣東對“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生動詮釋。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