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粵大地,一棵棵古樹名木如時光的守望者,正被廣東賦予新使命。據悉,廣東現有古樹名木8.5萬余株,我省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為引領,創新探索古樹名木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通過創新機制、文旅融合、產業賦能等路徑,探索出“生態+產業+文化”的融合發展模式。如今,這些穿越千年的“綠色活化石”正加速蛻變,成為鄉村振興的“金鑰匙”,持續釋放綠美經濟的澎湃紅利。 古樹公園成生態文旅熱點 在韶關市仁化縣紅錐古樹公園,59株百年紅錐古樹自然分布,樹冠如傘遮蔽烈日,園內設有清泉、景觀亭、園林小橋等配套功能性設施,集古樹保護、文化體驗、休息游憩、自然教育等功能于一體,成為村民納涼、游客散步的好去處。截至2024年底,仁化縣累計建成13個綠美古樹公園,其中大井村愛情主題公園每年為村集體增收超20萬元。這些古樹公園催熱了當地鄉村旅游,帶動民宿產業興起,形成了“護樹增收”的良性循環,成為粵北生態旅游新名片。 近年來,廣東省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為引領,將古樹保護與文旅融合推向縱深。全省累計建成210個古樹公園,通過完善森林步道、休憩平臺、解說系統等設施,推動“生態資源”向“富民資產”轉化,吸引游客打卡游玩。這些扎根鄉土的綠色空間,不僅成為市民游客親近自然、延續文脈的載體,更催生出鄉村旅游、民宿經濟等新業態,讓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圖景加速鋪展。 古樹經濟延長綠色產業鏈 在廣州鄧山村,1800多棵烏欖古樹郁郁蔥蔥,村里借機成立烏欖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統一經營管理的模式,積極促進產業融合,并推出烏欖文化節、古樹文創產品,形成“種植-加工-旅游”全鏈條,每年為鄧山村帶來500多萬元的經濟收益。茂名根子鎮依托千年荔枝古樹群,串聯柏橋夜市、中國荔枝博物館等文旅場景,每年吸引近百萬人次前來打卡,帶動周邊農戶銷售荔枝、三華李等,并開發荔枝干、氣泡水、雪糕等深加工產品,實現鮮果與品牌價值雙提升。 當下,古樹經濟正從單一資源依賴轉向全鏈條開發,古樹衍生品開發成為綠美經濟增長新引擎,古樹經濟呈現規模化發展態勢。據透露,廣東正以古樹為支點,撬動生態價值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構建起“保護—開發—增值”的綠色閉環,書寫著“一樹百用”的鄉村振興故事。 古樹名木IP讓鄉愁生金 古樹名木不僅是生態的“活化石”,更是鐫刻著鄉愁密碼的文化圖騰。在廣東,古樹IP正以“情感共鳴+場景再造”重構文旅吸引力,讓游子歸心、遠客駐足。在清遠市陽山縣,唐代大文豪韓愈栽下的木樨古樹歷經千余年如今依然是枝繁葉茂,當地以“一樹一故事”構建沉浸式文化體驗廊道,串聯起韓愈紀念館、賢令山摩崖石刻等文旅節點,吸引文化研學游客紛紛前來參觀。江門小鳥天堂百年榕樹群以巴金《鳥的天堂》為文化IP內核,依托“萬鳥齊飛”奇觀發展生態攝影與自然教育,并同步開發鷺鳥等主題課程,組織開展“中國僑都觀鳥生態節”,讓華僑鄉愁寄托具象化,全年吸引游客量超35萬人次,印證了保護與發展的良性循環。 廣東省在推進古樹名木保護過程中,注重挖掘梳理古樹名木背后的歷史故事與文化內涵,力求通過喚醒古樹名木背后的集體記憶,留住綠美廣東鄉愁記憶,讓這些歷經滄桑的生命真正成為惠民利民的寶貴資源。如今,南粵大地古樹名木與城市鄉村、歷史人文和諧共存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截至目前,廣東已建成綠美古樹鄉村106個,帶動森林旅游向鄉村傾斜,為村民創收、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讓古樹名木成為群眾身邊的“綠色鄰居”、口袋里的“生態紅利”和心靈深處的“鄉愁記憶”。廣東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健全古樹名木管理長效機制,進一步挖掘古樹名木的生態、文化、旅游價值,推進古樹名木與人居環境和諧共生,提升城鄉綠色生態品質,助力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和鄉村振興。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