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國公安機關會同民政等部門深入開展養老領域非法集資犯罪排查打擊整治工作,成功偵破一批主要針對老年群體的非法集資犯罪大案要案,有力維護了老年人合法權益,助力養老服務行業健康發展。日前,公安部公布5起養老領域非法集資犯罪典型案例。
案 例1
王某等人以銷售墓地返利為名非法集資
2016年至2019年,王某等人以實際控制的某殯葬服務公司名義,推出1年至5年期返本付息的墓地銷售模式,向社會公眾吸收資金。以1年期為例,客戶購買該公司墓地滿1年后,如愿意退還墓地,公司將以購置金的8%—15%向購買人支付利息,并返還全部本金。截至案發,王某等人共吸收資金7000余萬元,涉及參與人800余名(60歲以上老年人占比達80%)。案發后,公安機關將王某等11人抓獲歸案。2024年12月,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石拐區人民法院以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對上述人員作出有罪判決。
案 例2
李某等人以“醫養結合”為名非法集資
2013年以來,犯罪嫌疑人李某等人注冊成立某養老產業公司,打著“醫養結合”的幌子,以出售消費卡、內部增資擴股等方式向社會公眾吸收資金。消費卡模式為:出資人購買消費卡后,公司按照其出資金額的1.2倍對消費卡進行充值,消費卡可在公司關聯的醫院、養老院使用,兩年期滿后出資人可要求退還卡內余額,如未產生消費將按實際出資金額的1.2倍退還。內部增資擴股模式為:公司以每股1元—1.2元不等的價格出售公司上市原始股權,承諾一定時間內上市,如到期未上市則向出資人退還本金并支付利息。截至案發,李某等人共吸收資金12億元,涉及參與人5000余名(60歲以上老年人占比達95%)。目前,李某等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抓獲歸案,案件已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
案 例3
任某等人涉嫌以投資“保健品”項目為名非法集資
2023年12月以來,犯罪嫌疑人任某等人注冊成立某植物科技公司,以投資“食葉草”項目為名,對外宣稱“食葉草”為國外傳來的保健品,對老年人有獨特的保健功效,并在菜市場、公交站臺、公園等場所招攬老年客戶,承諾每單投資3000元,60天后退還本金和200元收益。截至案發,任某等人共吸收資金340余萬元,涉及參與人90余名(60歲以上老年人占比達80%)。目前,任某等4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抓獲歸案,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案 例4
廖某等人以銷售養老服務“預付卡”“會員卡”為名非法集資
2014年以來,廖某等人以其實際控制的某養老院為名,將服務分為“體驗卡”“白銀卡”“黃金卡”“鉑金卡”“鉆石卡”“至尊卡”等6個等級,宣稱客戶向養老院交納不等金額的預定金,即可享受相應折扣的入住優惠和年化利率8%—11%不等的“福補”(利息),并承諾3年后退還本金,以此為誘餌收取客戶養老服務預定金。截至案發,廖某等人共吸收資金約4億元,涉及參與人3000余名(60歲以上老年人占比達80%)。案發后,公安機關將廖某等57人抓獲歸案。2025年1月,湖北省鄂州市華容區人民法院以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對上述人員作出有罪判決。
案 例5
龔某等人涉嫌以提供“康養旅游”為名非法集資
2019年以來,犯罪嫌疑人龔某等人注冊成立某康旅文化集團公司,在全國多地設立分公司,在各地公園、廣場招攬中老年游客,組織3天2晚398元的低價旅游,在旅游過程中召開項目推薦會,并由業務員點對點向游客推薦旅居項目,以18%—24%年化收益為誘餌吸引投資。截至案發,龔某等人共吸收資金6億余元,涉及參與人8000余名(60歲以上老年人占比達83%)。目前,龔某等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抓獲歸案,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 提 示
當前養老領域非法集資犯罪多發,作案手法翻新、套路升級,極具欺騙性、迷惑性。請牢記以下防騙關鍵詞,守好錢袋子。
高額回報:承諾高于正規理財產品的利息,聲稱“零風險”“穩賺不賠”,或者通過贈送禮品、組織旅游聚餐等方式引人參與。
熟人拉攏:利用親戚、朋友、鄰居、老同事等關系進行“殺熟”,利用信任降低公眾防備。
“專家”站臺:邀請所謂的“專家”“名醫”“成功人士”開展講座或代言,制造權威假象。
眼見為“實”:組織參觀豪華的養老基地、旅游景點,制造實力雄厚的假象,但實際為租借或虛構的場所。
溫情攻勢:銷售人員異常熱情,“叔叔”“阿姨”叫得親熱,提供“貼心”服務,打感情牌博取信任。
饑餓營銷:宣稱“名額有限”“限時優惠”“錯過不再有”,制造緊張氣氛迫使迅速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