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救助作為民生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線”,其制度設計直接關系困難群眾的切身利益。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即將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救助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之際,為充分發揮基層立法聯系點的“民意直通車”作用,開平市司法局聯合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檢察院、市公安局、市民政局,依托赤坎鎮基層立法聯系點平臺召開《草案》立法意見征集座談會。會議邀請江門市司法局行政立法科業務負責人現場指導,組織赤坎鎮人大代表、村委會干部、“法律明白人”、駐村律師等基層代表參與,切實打通民意征集的“最后一公里”。
政法民政協同發力,一線經驗“落地有聲”
座談會上,各部門圍繞職能職責,緊扣基層實踐共話立法需求,將一線工作中的堵點難點轉化為精準的立法建議。市人民法院結合近年來的司法救助案例,提出社會救助范圍廣、覆蓋面寬,能有效彌補司法救助的局限性,建議建立“社會救助+司法救助”雙向聯動機制,形成救助合力;市人民檢察院聚焦司法救助線索挖掘難、對象范圍受限等問題,指出當前兩類救助銜接缺乏強制執行力,建議《草案》健全銜接機制,豐富多元救助方式,撬動政府與社會資源,引入心理疏導、崗位培訓、技能支持等長遠性救助措施;市公安局從應急響應角度出發,建議明確救助負責的部門或窗口,并公示24小時救助電話,確保緊急情況得到及時處理;市民政局則結合民政救助實踐,提出涉外人員救助標準待完善、多部門聯動機制需強化等建議,希望通過立法擴大保障范圍,讓更多困難群眾受益。

基層代表獻計獻策,民生訴求“原汁原味”
來自基層的聲音,為立法注入了鮮活的實踐養分。赤坎鎮政府工作人員聚焦“鎮一級救助審批權限”直言:“適當賦予鄉鎮更多審批靈活性,就像給基層放權‘加把勁’,能讓救助跑得比困難更快”;人大代表結合調研經歷建議:“法律要像‘松緊帶’,既要兜住底線,又要給地方留足結合實際調整的空間”;駐村律師則從專業角度剖析《草案》條款,針對第十三條、第三十七條提出補充建議——在社會救助對象中增加“其他需要應急救助人員”的兜底性條款,在“核對財產狀況”環節強化對救助對象的核查,同時建立公租房動態調整與退出機制,破解不符合條件者長期霸占的難題。

深入村組傾聽民聲,立法建言“植根基層”
為了讓立法更接“地氣”,江門市司法局行政立法科與開平市司法局相關工作人員深入赤坎鎮永堅村委會,與村民開展“面對面”座談。村民們圍繞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動態調整、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提質、突發困難家庭臨時救助機制等民生關切問題敞開心扉。樸實的訴求與鮮活的案例,成為立法民意最直接的“樣本”,讓《草案》在字里行間更貼近群眾的真實期待。

多方合力匯集眾智,開門立法“走深走實”
此次立法意見征集會,是開平市踐行“開門立法”的生動縮影:司法行政部門搭建“連心橋”,確保各方意見高效匯總;政法部門用案例“說話”,讓建議有實踐支撐;民政部門當好“傳聲筒”,精準傳遞群眾訴求;人大代表、村委會干部、“法律明白人”、駐村律師等基層代表則用“接地氣”的表達,讓立法聽到最鮮活的基層聲音。每一條意見都是對民生溫度的校準,每一次討論都是對法治精度的打磨。
下一步,開平市將持續深化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以赤坎鎮基層立法聯系點為樞紐,推動公檢法司與民政等部門形成合力,精準梳理、研判和轉化各方意見建議,全力保障立法“直通車”高效運轉,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救助法》的科學性、民主性貢獻更多基層智慧與實踐力量。
相關圖片: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