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新華網主辦的第八屆綠色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在本次活動中,開平市獲評“2022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優秀城市”,《守護綠水青山,挖潛金山銀山——兩山轉化“開平”實踐》經驗做法成功入選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典范案例匯編(2022)》。
△圖片由新華網提供 △圖片由江門市生態環境局開平分局提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近年來,開平市主動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突出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全力打造“先進制造強市、文化旅游名城、山水生態家園”。2020年10月,開平市獲批創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在工作中,開平市始終沿著“兩山”理論的指引,主動探索形成四種“兩山”轉化模式:“生態轉化、農旅惠民”的大沙模式、“世遺活化、鄉村振興”的塘口模式、“古鎮新生、文脈傳承”的赤坎模式、“創新驅動、產城融合”的翠山湖模式。 開平市立足生態資源品賦,堅持先行先試,以做大做強國家地理標志馬岡鵝產業為主體,整合屬地優勢資源,推出全國首個鎮域行政區品牌——“馬岡優品”,有效促進農業發展、農民致富、農村進步。同時,開平市推動“塘口優品”“大沙優品”等鎮域行政區品牌蓬勃發展,有效促進生態產品標準化、品牌化、市場化,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地,走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見實效的“兩山”轉化新路徑。 △圖片由開平市融媒體中心提供 △何樹炯 攝 大沙鎮作為重要的飲用水源地保護區,是開平市唯一限制發展工業、保持原生態的鄉鎮。大沙鎮以“水”破題,依托茶產業和生態旅游業,積極謀劃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整合“山、水、茶、花、果”等生態資源,以綠水青山“顏值”迎來金山銀山“價值”。 △生態菜園 劉丹陽 攝









△張志旺 攝
塘口鎮依托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打造“最美世遺廊道”,建成全長約22公里的邑美僑路塘口示范路,有機串聯沿路村莊、景點、稻田等,推動舊墟鎮改造和古村落片區綜合開發,構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文創小鎮和創業孵化基地,推動開平碉樓文化旅游區成功創建廣東省第十五個、江門市首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開創了“世遺活化、鄉村振興”的塘口模式。

△圖片由開平市融媒體中心提供
在實踐過程中,塘口鎮進一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深入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污水設施建設和中小河流域整治,實現“強亞村—宅群村—塘口圩”片區環境全面提升,帶動一批特色民宿相繼落戶塘口,將“世遺”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用好“家門口”的生態、文化資源,推動鄉村產業全面振興,促進群眾增收致富。


△郭永樂 攝
赤坎鎮科學處理好華僑文化保護和現代城鎮建設融合發展之間的關系,在保護好優良的自然生態基底的前提下,活化歷史風貌,全力推進赤坎華僑古鎮項目建設,打造集嶺南文化、華僑文化、鄉村文化、休閑文化于一體的展示平臺,形成“古鎮新生、文脈傳承”的赤坎模式。

△郭永樂 攝
赤坎華僑古鎮項目(一期)計劃投資66億元,規劃占地面積約120公頃,總建筑規模約75萬平方米,計劃2023年元旦試運營。項目全面建成后,預計每年能帶動旅客約700萬人次,青山綠水的生命力與影響力,將通過赤坎華僑古鎮項目得到充分體現。


△圖片由開平市融媒體中心提供
開平市主動融入江門市大型產業集聚區北組團謀突破,全力打造翠山湖高新區經濟發展核心平臺,突出“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與健康、現代輕工紡織”為主導產業,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型、效益型、環保型的先進制造業項目落戶園區集聚發展,累計投入超過39億元,持續完善基礎配套設施,讓企業足不出園就能體驗優質的服務,形成“創新驅動、產城融合”的翠山湖模式。

△圖片由開平市融媒體中心提供
截至目前,翠山湖高新區引進項目135個,投資總額376億元;已建成投產企業110家,在建企業項目15個。翠山湖高新區先后被評為省示范性產業園、省十大重點園區、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納入中國開發區公告目錄、江門“5+1”萬畝園區,連續三屆獲評“廣東省五星級服務園區”、2022粵港澳大灣區營商環境創新實踐評選年度經濟功能區優秀獎。
(來源:開平發布)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