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附件:
在開平市塘口鎮,五百多座碉樓如同璀璨繁星遍布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有享譽海內外的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遺產點之一“自力村村落與方氏燈樓”,有獨具風格的著名華僑園林“立園”,有文化遺產保育基地倉東村。隨著塘口鎮近年來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打造廣東省鄉村旅游集聚區,眾多酒店民宿、文旅場所如雨后春筍在塘口的鄉間村落、墟集蓬勃生長,讓塘口的僑墟以全新的面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數百年前,塘口的墟集因商業經濟的發展而濫觴,近代以來又因僑資挹注,修筑騎樓、開辟馬路而日益興旺,歷經風云變幻,至今依然散發著無窮的魅力。
塘口墟

塘口墟舉辦七夕節慶活動
塘口鎮最大的墟集當屬塘口墟,據1932年《開平縣志》記載,該墟始建于清光緒初年,逢五日、十日為墟期。墟北的村落原有一池塘,溢水口經墟與南面的河道相連,故得名塘口。墟南河道可通潭江,連接赤坎埠、長沙埠等大商埠。初建時,塘口墟只有一條街道。民國時期,墟集的建設漸次發展,墟內店鋪多經營日雜貨,亦有僑匯收兌、郵政代辦等業。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兩層高磚木結構的店鋪陸續增加,還建成了5層高的碉樓以義樓,作典當鋪金庫使用。1924年,為開啟民智,溝通海內外消息,華僑捐資在塘口墟興建閱書報社。1928年,赤九公路開通,連接赤坎埠、塘口墟、四九墟等地,塘口墟規模逐漸擴大,還開設了福民醫院等公共設施。抗日戰爭期間,塘口墟商貿活動依然活躍,且有大型駁艇往來赤坎、三埠等大商埠進行客貨運輸。抗日戰爭勝利后,僑匯暢通,商戶紛紛擴建增建店鋪,僅茶樓酒館就有悅昌、中華、南華等3家。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之初,塘口墟已有商店64家、商戶239人。20世紀70年代初,塘口公社在墟西側建糧倉5個,成為當時塘口墟最大規模的建筑物。改革開放后,塘口墟完善規劃建設,興建了大量公共設施、文教場所等,到1992年,塘口墟面積已擴大到10萬平方米。
  
江門市鄉村振興培訓中心
近年來,塘口鎮對塘口墟舊建筑進行改造活化,優化提升周邊環境,引進文旅團隊,打造了“塘口空間”“天下糧倉”“唐心酒店”“此間國際研學空間”“糧語藝術公社”等文旅活動場所。2022年,位于塘口墟的江門市鄉村振興培訓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2023年11月11日,利用塘口墟5個舊糧倉改造而成的華南首家先鋒書店——先鋒天下糧倉書店開業,迅速成為了大灣區新文化地標,各地游客慕名而來,進一步帶動了塘口墟及周邊村落商戶經營發展,也陸續吸引了一批優質的文旅項目和人才落戶塘口。2024年,先鋒天下糧倉書店吸引旅客超150萬人次,入選第二批“粵式新潮流”廣東文旅消費新業態熱門場景。
  
先鋒天下糧倉書店
裡村墟
  
裡村墟全景
離開塘口墟后,向東走約2公里,就進入了一個小墟集——裡村墟,墟集規模雖小,卻歷史悠久。裡村墟始建于元至正年間,由當地周姓、李姓族人建立,是開平最古老的墟集之一,至今已有近700年歷史。原逢五日、十日為墟期。20世紀30年代初時有店鋪五十多間,主要經營日用雜貨,墟內茶樓制作的小吃“裡村綠豆沙”遠近馳名。抗戰時期,許多店鋪因失修被拆毀,僅存十多間。改革開放后,旅居美國、加拿大的僑胞及港澳同胞捐資在墟內興建裡村中學、五金加工廠及一批新式樓房,墟集規模逐漸擴大。
  
20世紀60年代的裡村墟道明學校舊址
裡村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中共開平黨組織活動據點之一。1928年初,中共開平中學黨小組派出周錦照、周郁扶等學生黨員在育才學校(后改名道明學校)開設小圖書館,提供進步書刊閱覽。同年12月,中共廣東省委派員到育才學校,召集中共開平特別聯合支部成員傳達中共六大精神,當時的支部聯絡點也從赤坎轉移到裡村墟郵政代辦所。抗日戰爭時期,裡村墟仁和雜貨店曾作為中共中區特委與開平黨組織的交通聯絡站,裡村歸僑黨員周晃與其母親周老太太(方玉蓮)曾在此掩護中區特委書記羅范群、開平縣委書記謝創等人召開會議,進行秘密交通聯絡,為抗日救亡運動的開展貢獻了力量。
  
里苑稻香碉樓精品民宿
2023年,裡村被評為廣東省鄉村治理示范村,該村大力發展文旅產業,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引入里苑民宿項目,利用裡村墟的傳統建筑資源,打造里苑稻香碉樓精品民宿,裡村墟的環境風貌得到了優化提升。
潭溪墟

位于潭溪墟的潭溪學校舊址(榮山謝公祠與寶樹樓)
在裡村墟的西南面,遠遠可以望見一座具有氣勢恢宏的大型碉樓,這就是著名的寶樹樓,所在地便是潭溪墟。潭溪墟,因當地謝姓居住地潭邊院而得名。謝姓族人于南宋咸淳年間在潭邊院開族建村,數百年來人口繁衍,形成了潭溪、以敬、南屏、北義四處鄉村聚落,稱作潭溪四鄉。一百多年來,涌現出謝纘泰、謝創等眾多愛國歸僑、革命家為國為鄉貢獻力量。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潭溪四鄉族人、海外僑胞集資,在潭邊園謝氏始遷祖祠榮山謝公祠周邊建立潭溪墟。為與周邊的塘口墟、裡村墟墟期錯開,設墟期為一日、六日。隨后,店鋪逐步增加,至民國時期已形成4條街道,店鋪多為磚木結構兩層騎樓。謝姓族人重教興學,1921年,海外僑胞捐資修繕榮山謝公祠,并由旅澳大利亞歸僑建筑師謝濟眾在祠堂后設計修建了占地面積281平方米,高4層的寶樹樓,用作潭溪學校校舍,形成前祠后樓、祠校合一的建筑格局,富具僑鄉特色。
  
20世紀30年代的潭溪墟
潭溪墟周圍僑村眾多,僑匯充足,村民生活富裕,墟內每天均有肉類、鮮魚、蔬菜等100多個攤檔擺賣,毎逢墟期市場更加興旺。改革開放后,潭溪墟建設得到海外僑胞與港澳同胞的大力支持,墟鎮建設有新的發展,改建擴建了潭溪學校,并新筑街道、擴建市場。1985年旅美華僑謝伯棠捐建圖書館一座,并作為僑刊潭溪月報社社址。1989年海外僑胞、港澳同胞捐資于墟西建成寶樹中學,潭溪墟的重教興學之風得到賡續傳承。
  
進行風貌改造提升后的潭溪墟
2021年以來,開平市打造“邑美僑鄉 世遺風韻”鄉村振興示范帶,潭溪墟作為示范帶沿線重要節點,對建筑、道路進行了改造提升,打造成為民國風情特色僑墟風情街,風貌煥然一新。
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戰略、“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推動下,塘口鎮先后被評為廣東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廣東省旅游風情小鎮、廣東省鄉村治理示范鎮、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等,塘口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入選自然資源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名單,江門(塘口)江澳青年文創小鎮入選粵港澳大灣區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建設項目,未來的塘口僑墟將煥發更加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