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口龍塘清甫小學附近,有個“斯文壹”與“讀書灣”。相傳,這兩個地方都是龍塘歷史上人雅士常聚的場所。
據說七百年前,龍塘的田園仍屬潭江河,滔滔江水,茫茫—片。只有思成小學的后山在河畔突起,阻住東流的江水,繞道而流,因而,近梁金山邊的河水回旋,久面久之,泥沙沉漬,在清甫小學前面出現了一口大塘。到宗咸淳九年,南雄牛田坊居民羅貴祖因逃難領著九十多男女,乘坐竹筏,由北江順流而下,后轉西江經順德入潭江。有的人在半途上岸,分居各縣,還未上岸的人來到龍塘北帝廟的山邊時,泊筏登岸,其中一個姓何的人,走上山頂向西眺望,時值黃昏夕西下,南風勁吹,被河水沖刷沉漬而成的哪口大塘,在南風的吹拂下。塘面出現了一道道涌向前的波痕,這波痕,在斜陽的映照下,金黃燦爛,鱗光閃爍,活象鮫龍在塘中戲水,若隱若現。姓何的那位移民看到這般壯麗情景,頓時興高采烈地說:“龍塘。這地方好風水”。于是,這姓何的一家人就在龍塘定居下來開族。
經過多少代人的辛勤勞動之后,龍塘的地方確實好起來了,生產發展,生活改善,人才輩出。到了明代中期,在外地做“教諭”(管教育)的人何述,因年老退歸,回到龍塘,在—間公祠壹里,群集了一班何氏的斯文人,讀書習文,頗有聲譽。為此,當時名士陳獻章(白沙)很多時經“蘇公渡”(水口沖羅渡頭)到訪,見何述修學有成,親自題扁把祠堂命名為“斯文堂”。
到明朝后期,龍塘又有一個“訓導”(掌教育),名叫何仁。何仁未當“訓導”之前,在“斯文堂”的北面,辦了一間學座,開課講學。那里頻臨江邊,桃紅柳綠,樹木重蔭,波光粼粼,涼風習習,清靜幽雅,是讀書的好地方。因此,從早到晚,有還少人聚在那里吟詩作對,繪畫習字,書聲瑯瑯,所以,居民稱之為“讀書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