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附件:
近日
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
為核心內容的
開平民歌《婦女權益有保障》在
全國婦聯女性之聲、南粵女聲發布傳播

作品寓教于樂、寓法于歌
為傳統民歌賦予了普法新使命
讓法治精神“聲”入人心
《婦女權益有保障》由開平市婦聯聯合市文化館共同推出,是市婦聯對普法宣傳新模式的積極探索。歌曲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的核心內容,在歌詞中巧妙融入了平等就業、反對性別歧視、家庭暴力防治等知識,將晦澀的法律條文轉化為朗朗上口的民歌旋律,以傳統文化奏響普法強音。
開平市婦聯黨組書記、主席勞念華:我們結合“三八”婦女維權周活動在市婦聯微信公眾號開展聽歌學法活動,獲得了群眾的積極參與,僅4天點擊量接近5萬次。群眾普遍認為以歌為媒這種普法形式新穎有趣,歌曲通俗易懂,在聽歌的同時能輕松學到法律知識。

開平民歌作為地方文化的重要符號,具有語言鮮活、傳唱度高的天然優勢,流傳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并先后入選江門市級、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婦女權益有保障》通過新穎的吟誦說唱形式豐富了傳統民歌的內涵,這種創新實踐不僅實現了普法宣傳的“破圈”傳播,更為基層治理注入了文化動能。
開平市文化館館長羅順飄:如果按照傳統的開平民歌譜曲方式,受眾群體主要以中老年人為主,受眾范圍比較窄。為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我們進行了創新,以傳統為基調,運用了更動感、更時尚的音樂節奏,還首次在開平民歌中加入了和聲,吸引年輕人注意,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更有效地推廣《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

“民歌+法治”的創新實踐,成功搭建起傳統文化與現代法治理念溝通的橋梁,不僅讓法律“活”起來,更激活了非遺文化的當代價值,交出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答卷。
羅順飄:傳統文化應該有新時代的表達,這樣才能更加適應時代的發展。市文化館是開平民歌的保護單位,我們也曾出版過開平民歌的專輯和書籍刊物。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民歌+法治”這種創新是很有意義的。
近年來,市婦聯將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為著力點,堅持以活動為載體,積極創新,推動普法工作更接地氣、更具活力。接下來,市婦聯將繼續創新普法形式、拓寬普法渠道、提高普法實效,推動普法宣傳走深、做實、落細,不斷增強婦女群眾的法律意識和維權能力。
勞念華:市婦聯將結合時代特點和群眾需求,不斷探索新的法治宣傳教育途徑,將有特色、接地氣的普法宣傳和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送到婦女群眾身邊,促進法治精神在廣大婦女群眾心中扎根、開花、結果。如打造分眾化普法,收集群眾最關心的法律問題,針對性地設計普法內容;或者通過“身邊人講身邊法”,邀請群眾身邊的“法律明白人”,分享真實案例,用真實故事引發共鳴;將法律知識融入游戲、融入活動,增強群眾學法的參與性和互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