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附件:
行走在開平市蒼城鎮的田間地頭,絲苗米大田里,黑色全生物降解膜如鏡面般鋪展,30余名村民在“鄉村CEO”指導下有序鋪膜定苗……如今,通過創新土地集約化流轉機制,蒼城鎮曾因耕地碎片化陷入發展困局的土地正煥發出勃勃生機。2024年,全鎮12個行政村集體總收入均突破30萬元,經營性收入15萬元以上實現全覆蓋,交出了一份鄉村振興的亮眼答卷。

01
土地集約化流轉
釋放“沉睡資源”潛能
面對耕地碎片化、經營粗放的發展瓶頸,蒼城鎮以“跨村統籌、整鎮推進”思路打破行政壁壘,將全鎮劃分為3大農業功能片區,通過“資源評估-產業匹配-市場運作”的三步工作法,實現土地效益最大化。
在下灣村、城西村、潭碧村連片133.33公頃(2000畝)的絲苗米基地,村民謝叔算起增收賬:“過去各家各戶零散種地,每畝最多掙300元,如今土地流轉租金每畝600元,加上在基地的務工收入,年收入增加足足有2萬元。”數據顯示,2022至2024年間,全鎮流轉土地超266.67公頃(4000畝),流轉率較改革前提升18%;培育出省級標桿合作社1家、市級龍頭企業1家。
據了解,在改革推進過程中,蒼城鎮積極實施“兩預兩委托”模式,建立“鎮級工作小組+村級協調員+組級監督代表”三級聯動機制,并運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有效化解土地整合流轉中的矛盾糾紛,消解農戶疑慮、鼓勵農戶參與。城東村黨支部書記李健強介紹:“每個流轉方案都經黨員群眾充分協商,既保障農戶權益,又吸引企業規?;洜I。”開平源林農業公司負責人關啟初深有感觸:“政府統一流轉的3000畝連片土地,讓我們得以規?;瘧脽o人機播種、智能灌溉等技術,不僅提高了絲苗米的畝產值,還能給農戶提供比市場價高一倍的租金?!?/span>
02
科技品牌
雙輪驅動產業升級
在潭碧冬瓜核心種植區,科技特派員正在講授種苗培育課程?!耙郧百u原料,現在賣品牌?!碧侗潭戏N植專業合作社社長陳遇榮介紹,政府投入40萬元建設核心種植區,沿用最傳統的種植方法,以更鼓樓水庫(一級水源)為灌溉水源、純天然有機肥料代替化肥等,精準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冬瓜單價從2元漲至3元,帶動社員及周邊農戶增產增收。此外,鎮政府通過“政府+合作社+企業”模式,支持潭碧冬瓜與潭江半島酒店、優之名鵝城等知名酒樓、商超等合作設置潭碧冬瓜銷售專區,產業鏈也延伸至冬瓜干、手作冬瓜茶等加工領域。

這正是蒼城鎮“雙輪驅動”戰略的生動注腳:一方面,強化科技支撐,邀請農科所等專家開展農業技能培訓,從源頭上筑牢安全防線、嚴守質量紅線;另一方面,打造“蒼城優品”行政區域品牌。目前,“蒼城優品”已成功認定縣鎮兩級優品名錄10個,涵蓋36個產品,搭建起集3個線下銷售平臺與1個線上抖音店鋪平臺于一體的多元化銷售網絡,總銷售額約達170萬元人民幣。
03
多元模式
構建強村富民共同體
走進旺崗村的魚稻共生基地,技術員正在調節智能灌溉系統?!案N時節升高水位,實現魚稻共生;收割時節降低水位,魚群流入排水灌溉渠生長,可達到‘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糧漁共贏、生態高效’的綜合效益?!奔夹g員說。這片44.11公頃(661.68畝)的生態田,不僅讓25.67公頃(385畝)撂荒地重煥生機,更帶動50名村民轉型職業農民。
而在新村村,“黨建引領、村企共建”模式正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通過鎮屬強村富民公司運營6.44公頃(96.64畝)示范田,農戶享受“租金+務工”雙收入,企業則專注市場運營,形成利益共建共享,20多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人均月增收2000元?!耙郧笆刂鴰追直√镞^日子,現在既當‘地主’又當‘技工’,月收入能有3000多元?!?4歲的村民梁嬸高興地說。
夕陽映照下的田野,無人機在絲苗米田上空劃過軌跡,農技員與村民研討著新品種試種方案,處處躍動著高質量發展的生機。蒼城這片熱土,正朝著“百千萬工程”新征程上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