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附件:
近段時間,每天晚飯后,家住三埠街道新外灘小區的黃女士都會帶著孩子漫步在昌泰路的綠道上,她望著煥然一新的河堤感慨:“以前臺風天總擔心內澇,現在可以安心散步了。”這份安心的背后,是開平市以市政道路建設為抓手,破解城市發展難題、提升民生福祉的生動實踐。從筑牢防洪屏障到打通城市“斷頭路”,從水環境治理到打造濱水活力空間,開平市正用“繡花功夫”推進城市更新,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堅實動能。


從筑牢防洪屏障到打通城市“斷頭路”,從水環境治理到打造濱水活力空間,開平市用“繡花功夫”推進城市更新。
筑牢屏障
解決內澇
市民安心
開平城區素有“三江六岸二十橋”之稱,潭江、蒼江、茭江三江穿城而過,卻也因部分地勢低洼,讓內澇成為市民多年的“心頭患”。近期,隨著城區排水設施提升改造工程(三期)新外灘項目周邊道路改造工程的全面完工,昌泰路、錦岸路等1.08公里路段完成了河堤加固與排水管網改造,徹底解決了該片區的內澇難題。 “我們將昌泰路河堤提高0.35米,堤圍欄桿擋水板加高至標高3.3米(潭江警戒水位2.0米),排水管徑從300毫米拓寬至800毫米,相當于為‘城市血管’做了一次‘搭橋手術’。”開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市政設施建設管理股股長陳增亮介紹,工程同步實施“白改黑”路面升級,確保管道排水順暢。家住附近的市民陳伯對此深有體會:“現在下暴雨,出門也不用蹚水了!” 據悉,2024年以來,除新外灘小區外,開平市還完成了潭江大道一期、祥龍南、西寧路等多條路堤接合的市政道路建設,成功治理了軒匯豪庭小區、西寧路新安小學路段2處易澇點,新建雨水管網7.2公里,改造泵站2座。通過“一點一策”的精準治理,城區內澇發生率大幅下降,在應對今年臺風“樺加沙”帶來的風暴潮中經受住了考驗,市民安全感顯著提升。 疏通脈絡 路通業興 城活民悅 道路是城市的“毛細血管”,其暢通程度直接關系到城市活力。在開平城區八一片區,曾經因周邊道路未貫通導致的交通“腸梗阻”是市民投訴的焦點。隨著今年“T”字形路網的建成,周邊幼兒園、立群醫院的出行效率提升40%。“以前接送孩子要繞行大約3公里,現在5分鐘就可以直達。”家長劉女士的喜悅溢于言表。 這背后是開平市“斷頭路”清零行動的持續發力。據統計,近年來祥龍南路、天璽灣支路等7條“斷頭路”相繼貫通,總里程達5.24公里。路網的完善有效疏通了城市“血脈”:祥龍南路串聯起體育東路、中銀路等主干道,日均車流量顯著增加;天璽灣支路則提升了片區路網密度,帶動了土地開發價值顯著提升。

“路通了,產業活了。”道路升級改造帶來的不僅是出行便利,更是實實在在的經濟活力。昔日破損的路面變得平坦寬闊,雜亂的環境變得整潔有序,沿街商鋪煥發新生。在三埠街道逕富路,一家新開業便利店的店主李先生表示:“門前道路整修一新后,客流量明顯增加,生意比預想中要好。”
濱水煥新 景美人和 品質升級 如今,在潭江、蒼江沿岸漫步、健身,已成為許多開平市民的休閑新選擇。色彩鮮艷的步道、錯落有致的開花喬木、精心設計的燈光景觀,讓昔日普通的江岸成為備受追捧的“網紅打卡點”。天璽灣小區居民羅先生欣喜地說:“現在小區沿江景觀大變樣,來這里散步、跑步,心情格外舒坦。” 開平市對沿江景觀進行系統性提質升級,致力于為市民打造“四季有花、步移景異”的高品質濱水空間。
依托“三江六岸十八橋”的獨特城市格局,開平市近年來對沿江景觀進行系統性提質升級,重點對潭江、蒼江兩岸進行綠化升級,增種鳳凰木、木棉、宮粉紫荊、火焰木等開花喬木,并對沿線橋梁及橋頭節點實施亮化美化工程,致力于為市民打造“四季有花、步移景異”的高品質濱水空間。
“我們堅持因地制宜、分步實施,旨在通過‘沿江補綠’工程,逐步構建城市綠色生態廊道,塑造獨具僑鄉特色的城市風貌。”開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園林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提升城市品質、改善人居環境的關鍵舉措。晨曦初露或華燈初上,江畔的親水棧道里聚滿了鍛煉、休憩的市民。經常在岸邊慢跑的市民陳女士稱贊道:“江邊空氣好、環境美、設施新,每天跑跑步,看看風景,感覺生活質量提高了。”
從御澇安民的堅實“里子”,到路通業興的繁榮氣象,再到景美人和的城市“面子”,開平市將市政道路建設深度融入城市發展機理。“下一步,我們將持續以民生需求為導向,聚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開平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以市政道路建設為突破口,不斷筑牢安全防線、打通發展動脈、扮靚生活空間,以高質量市政建設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讓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