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附件:
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京召開,中央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領導小組決定授予3316個村鎮“全國文明村鎮”稱號,其中開平市塘口鎮強亞村榜上有名。此外,開平市馬岡鎮北湖村、開平市百合鎮馬降龍村、徐娜家庭經過復查確認繼續保留榮譽稱號。
塘口鎮強亞村
強亞村是廣東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核心部分,是江門市唯一的國家5A級旅游景區——開平碉樓文化旅游區所在地之一,先后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3個國家級榮譽及21個省、市級榮譽。

塘口鎮強亞村。
強亞村以世遺文化和華僑文化為基礎,融合田園風光與鄉土文化,聚力建設集娛樂養生、鄉村休閑、親子游樂、田園觀光、農事體驗、文化體驗等為一體的精品文旅片區,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鄉村發展模式,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
強亞村堅持以黨建引領,助推鄉村“內外兼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是強亞村文明創建主陣地,組建了多支志愿服務隊,并聚焦“學”“美”“愛”“樂”“智”等主題,打造了“學在強亞”閱讀行動、“美在強亞”清潔行動、“愛在強亞”公益行動、“樂在強亞”文化行動和“智治強亞”治理行動等接地氣、有活力、受歡迎的志愿活動品牌項目,為群眾提供精準、貼心的服務。如今的強亞村,碉樓古韻與文明新風交融,正書寫鄉風文明的嶄新篇章。
馬岡鎮北湖村
自開展文明村創建工作以來,北湖村緊緊圍繞“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目標,精心組織和謀劃,積極爭取各方支持,努力挖掘自身的潛力,廣泛發動村民參與,全力加快發展,走出有自己農村特色的經濟發展之路,大力開展文明創建活動,把文明創建活動作為順應廣大農民群眾的需求、為農民辦實事做好事,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推進創建工作。

馬岡鎮北湖村。受訪者供圖
在創建全國文明村的過程中,馬岡鎮、北湖村兩級干部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帶動干部、黨員和群眾共同投入到北湖村創建文明村的行動中,大家同心協力,將原本普通的居住環境變成馬岡鎮農旅融合的標桿。
北湖村充分發揮村內古樹環繞的自然優勢,以綠美古樹鄉村為主線,進一步打造宜居宜旅的生態環境。經過多次建設和修整,如今的北湖村已是古樹成蔭、綠水環繞,成為當地群眾休閑游玩的重要場所,甚至不時有游客專門前來觀光留影。
百合鎮馬降龍村
被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聯合國專家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鄉村”的馬降龍村,背靠氣勢磅礴的百足山,面臨清澈如鏡的潭江水,5條自然村像一條珠鏈,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綠水之間。馬降龍村有13座造型別致、保存完好的碉樓,掩映于村后茂密的竹林中,與周圍民居、自然環境融為一體。身臨其境,翠竹撲面,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文明景象比比皆是,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開平市百合鎮馬降龍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積極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將黨建文化與傳統文化、華僑文化相結合,提出將“黨建+傳統節日”打造成為基層黨建“一村一品”,推動鄉村共建共治共享;同時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持續培育鄉村文明、營造鄉村文化氛圍,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村居政通人和、村民安居樂業,正逐步成為開平市新農村建設的一張亮麗名片。

百合鎮馬降龍村。
該村以多種形式活動的開展,推動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改革創新,并在以文化人、成風化俗和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文化振興等方面著力繪就鄉村文明新畫卷。在黨組織的領導下,馬降龍村逐漸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在發掘和保護原有的文化遺產資源基礎上,馬降龍村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做好“黨建+傳統節日”文章,以傳統節慶、文體活動的開展為載體,形成獨特的文化品牌,帶動當地旅游發展,并不斷豐富傳統文化、碉樓村落文化、華僑文化的時代內涵。通過實施文化便民惠民悅民工程,建設齊全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文化活動廣場、農家書屋等場所設施,讓群眾休閑有去處、娛樂有場所、聚會有陣地,持續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深入人心,鄉風文明日益濃厚。
徐娜家庭
20年前,董淑猛和徐娜大學畢業后,在本專業就業前景非常好的前提下,立足于人道主義的奉獻精神,一起落戶大山深處的麻風防治專科醫院——開平市玲瓏醫院。20年來,他們全情投入踐行著自己的理想。平時的工作中,他們將病人當作自己的親人看待,除了給他們醫病治病外,還十分關心病人的心理健康,努力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和生活上的困難。

徐娜家庭。受訪者供圖
面對醫院地處偏遠、交通通信不便、醫療設備簡陋等困難,他們迎難而上,自己下田種菜, 解決生活之需。通過努力改善了醫院各項條件,新建辦公宿舍樓,改造老人們居住環境,通上了有線電視,修好通往山外的水泥路。通過各種途徑積極宣傳,讓社會減少對麻風病人和康復者的歧視,讓社會給他們多一點關心,多一點愛,讓老人們能在這個小山村里,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安度晚年。“玲瓏家園”成為病人和醫務工作者共同的家園,他們在這里自力更生,頑強生活,將生命的韌性發揮得淋漓盡致,這里是他們共同的心的歸屬,是重要的精神家園。
近年來,開平市緊密圍繞“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統籌推進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持續深化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升人民群眾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
◎文明培育走深走實
開平市通過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活動,并利用報紙、電視、網絡、戶外廣告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深刻內涵,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積極開展道德模范“選樹學”活動,累計選樹各級各類先進模范592人。開展先進模范學習宣傳活動,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崇德向善、見賢思齊。設立開平市慈善會困難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幫扶項目資金,多種形式開展對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的禮遇關愛,向社會傳遞“德者有得”的價值導向,推動形成“道德磁場”。
◎文明實踐提質增效
扎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建成中心(所、站、點)309個,實現“市鎮村”三級文明實踐陣地全覆蓋;以紅色文化、華僑文化、碉樓文化、閱讀文化等為切入點,創新打造了百合鎮周文雍陳鐵軍烈士陵園、新華書店(閱讀空間)等24個特色文明實踐點;創作群眾愿意聽的藝術黨課,發揮全國“三下鄉”活動示范項目“碉樓下的黨課”品牌效應,創新打造“碉樓下的藝術黨課”,將黨史、理論、文藝、宣講等元素融于一體,用藝術學黨史,讓黨的思想深入人心;打造“悅讀開平 書香僑韻”“心靈燈塔”“心愿郵局”“一老一小,守護美好”等品牌項目51個,常態化開展文明實踐活動超4000場次,真正把服務做到群眾心坎上。

◎文明創建穩步推進
堅持將五大創建與“百千萬工程”深度融合起來,以文明城市創建引領“城鄉融合”、以文明村鎮創建賦能鄉村振興、以文明單位結對共建推動“資源共享”、以農村文明家庭創建帶動“鄉風文明”、以農村文明校園創建落實“立德樹人”。特別是以推動塘口IE公社建設為突破口,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新時代文明鄉風建設路徑,既為鄉村振興和文明鄉風建設作出有效探索,也為“百千萬工程”和城鄉融合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此外,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精神的家園”“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創新推出“我的城 我的家-做文明有禮開平人”“文明開平 你我同行”等特色活動品牌,組織開展文明大家談、文明大家行、文明進校園、“家在開平 文明起舞”健康舞大賽等群眾性活動,廣泛傳播文明生活理念,提升市民文明素養。

下一步,開平市將緊緊圍繞中央的決策部署和省委、江門市委的工作安排,聚焦“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真抓實干、久久為功,圍繞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等方面抓好提升,以更高站位、更高標準、更大力度推動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