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附件:
當前,開平市蒼城鎮六合村早稻已進入收割高潮,田間地頭呈現出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近日,開平市農業農村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前往位于六合村的紫云英綠肥項目高產示范區開展水稻測產驗收工作,為科學評估水稻產量和紫云英綠肥種植社會化服務成效提供可靠依據,推動農業綠色高效和可持續發展。

測產現場,金色稻田映入眼簾,飽滿的稻穗掛滿枝頭,收割機“趟開”稻浪確保顆粒歸倉。農技專家同步開展田間實測,精準劃定傳統方式種植稻田、紫云英綠肥項目高產示范區采樣區域,通過收割、脫谷、稱重等流程,記錄詳實準確的數據。
開平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專家介紹,紫云英綠肥項目高產示范區種植面積120余畝,品種為萬香占1號,具有高產抗倒伏、生長周期短等特點,今年第一造水稻畝產1272斤,比傳統種植增產121斤/畝,農民增收達150元/畝。

今年第一造水稻的高產,源于一場在土壤深處的生命接力。2024年11月,紫云英綠肥項目高產示范區這片冬閑田被播撒下紫云英的種子,待今春3月盛花期,便翻壓還田化作春耕的“綠色引擎”,實現耕地有機質提升,為土壤增肥、為糧食增產、為農民增收。
廣東農墾集團公司旗下佛山市福墾農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國燦表示:“廣東農墾作為承接主體,在開平市共種植1.075萬畝,紫云英綠肥項目高產示范區2025年測產紫云英產量達2205公斤/畝。紫云英作為綠肥,可以減少肥料施放,屬于有機肥,于每年10月份到下一年3月份種植,翻壓還田后減少化肥施放量達20%。”

依托“紫云英+水稻”輪作模式,紫云英綠肥項目高產示范區構建起“用地養地結合、種養循環增效”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打通了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壁壘,不僅加快了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更詮釋了生態保護與產業振興協同共生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