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附件:
開平碉樓的興起與開平當時的地理、社會環境及華僑眾多有著密切的關系。明朝時,今開平屬地因匪患頻生,洪災多發,當地民眾紛紛興建碉樓以求自保。作為著名僑鄉,華僑為守護家園,大力推動了碉樓建設。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平碉樓建設迎來高峰,碉樓成為開平村落的標志性建筑,具有防匪、防洪、居住、辦學等多種功能,尤以防衛和居住功能最為重要。其中,銘石樓是開平碉樓居樓的杰出代表之一。
2025年 正值“開平碉樓與村落”申遺成功18周年 借著世界文化遺產嘉年華的舉辦契機 開平塘口自力村標志性碉樓 銘石樓的后人譚上香 特意帶著侄子譚楊臻一同回到家鄉 向世人娓娓道來 那些流淌在血脈中的碉樓記憶 以及對時代的深切期許 譚上香是銘石樓樓主方潤文的重外孫女,如今已過花甲之年?;赝?8年前,她與母親方瑤珠、姨母方瑤珍一同回到開平,當首次站在銘石樓前的那一刻,萬千思緒在心頭涌現。 銘石樓后人譚上香:“‘開平碉樓與村落’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已是十八年前的往事。母親提議回一趟鄉下,我因從未踏足過那里,便隨她一同前往。母親說,她在鄉下有一棟五層的房子。雨季時,洪水會漫進屋內,她曾拆下床板當作小船,在水中劃來劃去,被外婆發現后訓斥了一番。在回來之前,我并未留意碉樓究竟是何種建筑,抵達后初見其貌,便不由得驚嘆不已?!?/span> 銘石樓始建于1925年,樓高5層,至今已有百年歷史。作為村落里最精致華美的碉樓,它因曾是電影《讓子彈飛》中 “黃四郎宅” 的取景地而廣為人知。這座建筑的細節處處彰顯匠心,碉樓外觀高大華麗,寬敞的柱廊由10根愛奧尼式柱子和羅馬拱券構成,最引人注目的是頂部那座中西合璧的小亭以愛奧尼立柱為基,覆著中式琉璃頂蓋,成為訪客爭相留影的標志性 “打卡點”。 銘石樓的主人方潤文是一位心懷故土的愛國華僑。早年他遠赴美國打拼,從經營餐館起步,后經營“奇昌隆”商行發家致富。功成名就后,他不忘桑梓,回鄉在自力村建起了這座碉樓。1948年,方潤文在美國逝世,子女遵照他 “落葉歸根” 的遺愿,雇船將其遺體運回自力村安葬,讓這位游子最終魂歸故土。 譚上香第一次回鄉,便發現碉樓頂層別具特色——那里設有“燕子窩”。“燕子窩”是碉樓頂部突出的半圓形或圓形防御結構,通常設有射擊孔。那時候自力村大多是婦孺,男性都去海外打拼了。土匪知道家里沒男丁,就會組織人馬圍剿村民。但留守的女性很聰明,有的還會開槍,她們就通過 “燕子窩”,用槍和石頭打擊企圖入侵的土匪。碉樓的鐵窗亦非尋常之物,不管用多大的錘子去撞打,都打不壞,甚至連凹陷都不會有。唯一的問題是長期風吹雨打,鐵窗生銹后侵蝕外墻,導致外墻開裂。 譚上香說,母親與族人一直盼望將銘石樓交由政府托管,以獲得更妥善的保護。當初她們返村時,銘石樓外墻全毀了,建筑主體也有裂縫,尤其是天臺經風吹雨打后裂痕深得厲害。政府接管后,開平市逐步對銘石樓進行修復,外墻得以復原。后來開平碉樓與村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旅游業也逐步發展起來,門票收入也保障銘石樓日常維護和活化。 經過政府的精心維護,銘石樓風華依舊,還吸引了不少人來參觀、拍戲。有時候看到影視劇里的場景,哪怕沒標注是哪棟碉樓,譚上香一眼就能認出來:“咦?又是我家!” △電影《讓子彈飛》片段 譚上香覺得,年輕一代尤其應該去了解和認識碉樓,既要知道先輩們有多勤勞,也要弄明白碉樓建筑材料的由來。這可不僅僅是華僑們在海外努力打拼、賺到錢后回來建設碉樓這么簡單。 銘石樓后人、方瑤珠孫子譚楊臻:“自2006年起,我每年都會回到開平,每年都會回來看看銘石樓。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棵鳳凰樹。每次歸來,奶奶方瑤珠總會向我提起它——這棵樹的枝條一直延伸到她的房間窗口,她伸手便能觸碰到。為什么對這棵樹這么深刻呢?因為奶奶說這棵樹被碉樓壓歪了,現在越來越歪了,已經要用架子固定住了?!?/span> 小時候,譚楊臻只有假期才能回開平,那時候是坐私家車從虎門方向回來,路上要花四到五個小時。但他的心情是非常雀躍的,小孩子覺得去玩就很開心了。自從港珠澳大橋和深中通道開通后,交通變得更加方便。就像他這次坐車回來,速度快得超乎想象——以前最快也要三到四小時,現在從香港回來只要兩個半小時,確實便捷了不少。 譚楊臻表示,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碉樓的后代與傳承者,他們始終認為,華僑文化不能在自己這一代無疾而終,一定要去保護和發揚光大這種文化,因為這是他們作為碉樓后人的自豪。
![7月15日銘石樓定版清流[00-01-18][20250722-153740379].jpg](http://www.auxus.cn/img/1/1456/1456664/3341893.png)




![7月15日銘石樓定版清流[00-05-02][20250723-102207535].jpg](http://www.auxus.cn/img/1/1456/1456667/3341893.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