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江門市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十條措施》
(以下簡稱“民營經濟十條”)
正式印發
為五邑大地的民營企業
送來了一場“政策及時雨”
這一系統性政策組合,立足于當前民營經濟發展的關鍵節點,圍繞梯度培育、投資拓展、創新驅動、要素保障、權益維護、環境營造等十大維度,提出20條具體舉措,勾勒出江門全力支持民營經濟量質齊升、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清晰路線圖。
01
固本強基
構建全周期梯度培育新生態
企業是經濟的細胞,其活力直接關系到經濟體的健康程度。“民營經濟十條”開篇即著眼于經營主體全生命周期成長需求,強調要梯度培育民營企業,推動經營主體升級,助力民營企業發展壯大。這也意味著,江門將致力于構建一個覆蓋廣泛、層次分明、遞進發展的培育體系,為民營經濟固本強基。
聚焦產業鏈,精準招商強集群。政策精準鎖定我市15條重點產業鏈,通過動態更新“招商圖譜”與“產業地圖”,深度挖掘本地“鏈主”企業與龍頭企業資源,推動“以商引商”“靶向招商”,旨在打造更具韌性和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特別支持“鏈主”型企業構建“品牌商+代工廠+零部件商”的產業生態,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形成“百花齊放春滿園”的良好局面。

△中創新航江門基地。圖片來源:新會區住建局
強化制造業,專精特新促倍增。建立從創新型中小企業、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到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梯度培育庫,配套獎補與貸款貼息政策,為企業攀登專精特新高峰注入動力。同步發力數字化轉型,建設產業生態供給資源池,推廣“鏈式改造”,并鼓勵企業乘著國家大規模設備更新的東風,實施技術改造,提升核心競爭力。

△位于江門新會銀洲湖畔的江門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企業供圖
覆蓋多行業,協同發展壯體量。政策視野不局限于制造業,而是多點發力:建立服務業企業倍增名錄庫,加快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有序培育各級農業龍頭企業,落實惠農稅收與貸款貼息政策;扶持民營建筑業企業在央地合作、聯合投標中發展壯大,實現跨行業協同共進。
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寬融資新渠道。持續充實上市后備“金種子”企業庫,推動優質企業對接滬深北交易所及新三板等多層次資本市場。同時,本著市場化原則,穩妥推進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為各類資本融合發展開辟新路徑。

02
夯實保障
營造穩定公平可預期的發展環境
如果說梯度培育是為企業“施肥增養”,那么強化要素保障與權益維護,則是為企業“松土除障”。“民營經濟十條”直擊民營企業長期面臨的融資、人才、權益保護等痛點,致力于營造一個讓企業家安心經營、放心發展的優質環境。
創新金融服務,破解融資難題。在金融支持上,政策多路并進:發揮政府投資基金撬動作用,推動銀行加大中長期貸款投放,鼓勵發展供應鏈金融和“無縫續貸”服務,并引導金融機構利用各類信用信息平臺,精準滴灌重點領域,力求打通金融活水流向民營經濟的“最后一公里”。
夯實人才支撐,強化智力支持。人才是第一資源。通過構建產教融合格局、推廣“雙元制”教學、開放公共實訓資源,為企業自主培養技能人才提供公益支持。同時,搭建人力資源對接平臺,落實“僑才通”等人才政策,強化“十城百校”招才引智品牌,為民營企業創新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百萬英才匯南粵”2025年N城聯動春季招聘活動(西安站)活動現場。資料圖片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激發創新原動力。以建設國家知識產權強市試點和全國商業秘密保護創新試點為契機,運用多元糾紛化解機制,快速定分止爭。加強涉外知識產權風險預警與維權援助,建設商業秘密保護基地,引入專業服務機構,為企業的創新成果穿上“堅固的鎧甲”。
規范執法與清理欠款,減輕企業負擔。推行包容審慎監管,設立“企業無擾日”,實施“亮碼入企”,嚴格規范涉企檢查行為,體現執法溫度。同時,鐵腕清理拖欠民營企業賬款,壓實主體責任,運用信用懲戒和審計監督等手段,切實維護企業合法權益。

03
賦能未來
實現創新與市場雙輪驅動
在筑牢根基、優化環境的基礎上,“民營經濟十條”更著眼于未來,引導民營企業向內提升核心競爭力,向外開拓廣闊市場空間,實現創新與市場雙輪驅動。
鼓勵技術攻關,鍛造創新硬實力。政策鼓勵民營企業勇挑重擔,參與“揭榜掛帥”,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攻關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設立科技創新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支持建設各類研發機構與中試平臺,并深化深江科技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加強品牌與質量建設,提升產品附加值。引導企業實施以質取勝的品牌戰略,支持優質企業進行商標國際注冊和品牌國際化。完善商標品牌指導站服務,鼓勵參與“品牌日”、粵港澳大灣區高價值商標品牌培育大賽。聚焦“江門優品”標準體系建設,推動老字號傳承創新,讓“江門制造”的品牌更響亮、價值再提升。

△江門鼓勵技術攻關,鍛造創新硬實力。江門日報記者 何榕 攝
助力開拓國內外市場,融入發展新格局。實施“千企百展搶抓訂單”行動,支持企業出海拓市。推進“跨境電商+產業帶”試點,推動“抱團出海”。用好出口信用保險等政策工具防風險,鼓勵企業提升海關信用等級享便利。同時,通過線上線下對接、利用電商專區等方式,助力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高效融入國內大循環。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則為企業降低流通成本、拓展銷售半徑提供了堅實基礎。

△江門實施“千企百展搶抓訂單”行動,支持企業出海拓市。江門日報記者 郭永樂 攝

04
親清共融
營造政企同心與社會尊商新氛圍
政策的最終落地見效,離不開高效的服務保障和尊商重商的社會氛圍。“民營經濟十條”致力于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弘揚企業家精神,讓民營企業在江門有“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完善常態化溝通,讓服務“無處不在”。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橋梁作用,搭建政企常態化溝通平臺。加強基層民營經濟工作力量,建立重點企業庫和領導干部掛鉤聯系機制,精準對接企業需求。完善企業綜合服務中心功能,著力打造“無事不擾、有事必到、說到做到、服務周到”的“四到”服務品牌,讓企業感受到服務的溫度與效率。

△江門全力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江門日報記者 陳敏銳 攝
培育弘揚企業家精神,樹立尊商“風向標”。引導民營企業家厚植家國情懷,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加強民營經濟領域正面宣傳,講好江門企業與企業家故事。將優秀企業家吸納至人大、政協等組織,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推動設立“江門企業家日”,在全社會樹立起尊商、敬商、愛商的鮮明導向,激發企業家干事創業的熱情與榮譽感。
“民營經濟十條”的出臺,是江門市在新時代背景下對民營經濟戰略地位的再深化和扶持政策的再升級。這套兼具系統性、精準性與前瞻性的“組合拳”,不僅為民營企業應對當前挑戰注入了“強心劑”,更為其長遠發展鋪設了“快車道”。隨著各項措施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江門民營經濟必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全市乃至區域的高質量發展貢獻更為磅礴的民營力量。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