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開平市水口鎮泮村村,映入眼簾的是“白改黑”全面鋪設完工的進村道路,協調統一的“中國風”復古紅池塘防護欄,郁郁蔥蔥的百年古樹,在大樹下乘涼的老人、玩鬧的孩童,一幅黨建紅、產業興、環境美、鄉風正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在徐徐展開。這里是當代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派藝術創始人紅線女的故鄉,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泮村燈會的發源地。如何充分挖掘并活化利用本村特色文化資源,推動農文旅融合創新發展,賦能“百千萬工程”,這是泮村村黨員干部一直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泮村村始終堅持黨建引領作為鄉村振興的“第一抓手”和“紅色引擎”,以紅線女故居和泮村燈會周邊農村風貌提升工程為點,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從“一處美”向“一片美”轉變,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子。依托優越的區位條件和豐富的魚塘資源,引進廣東潭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潭芯公司”),以智能養殖業推動增產增收。三年來,泮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了92%,2022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15.53萬元,先后獲得江門市基層黨建示范村、開平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開平市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擂臺賽”示范村木碉獎等一系列榮譽,以實實在在的“成績單”,曬出了激發新動能的底氣。
經濟升溫
引進首個智慧農業產業項目
讓村民口袋富起來
實施“百千萬工程”,發展鄉村產業是重中之重。泮村村阡陌交錯,水網如織,千畝魚塘浮光躍金,一片碧波蕩漾。泮村村始終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依托轄區農業基礎扎實的優勢,著力引進智慧綠色農業項目,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邁出新步伐。
去年8月,水口鎮成功引進潭芯公司,進駐泮村村。潭芯公司是開平市首家以“工程化雙循環節水減排技術”應用在傳統土塘養殖南美白對蝦項目的企業,在泮村村的養殖面積近500畝,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為實現智慧化數字化無害化農業生產,潭芯公司與廣東廣電網絡江門開平分公司達成加強推動數字化轉型合作,在現代農業“智慧養殖”進行全方位合作,結合廣電網絡5G技術專網,建設物聯網監控平臺和智慧漁業大數據管理中心,開展在線采集、遠程控制、自動化投料、生物安全防控、無抗飼養為一體的高端綠色環保水產養殖,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水產品養殖質量,開啟高端綠色環保水產養殖之路。
泮村村黨總支書記鄺健峰說,“這是泮村村引進的首個規模智慧農業產業項目,既將為村集體經濟帶來近170萬元的合同租金收入,也能帶動村民就業、鄉村變強。智慧廣電水產養殖數控平臺的上線,標志著開平市水產養殖業在數字化轉型升級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對推進全市農業現代化、助力鄉村振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義。”
孕育新動能
文化賦能
驅動鄉村旅游旺起來
泮村村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濃厚的人文底蘊,曾榮獲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泮村燈會和開平市文物保護單位、開平市黨員教育基地紅線女故居,是泮村聞名遐邇的文化名片。
為深入挖掘和保護轄區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弘揚紅線女精神,以文化振興促進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水口鎮以擦亮紅線女文化品牌,弘揚傳統文化為著力點,累計投入近2500萬元,建設紅線女故居改造項目以及周邊環境整治美化工程項目。完成村道巷道硬底化改造建設20000多平方米,實現故居周邊道路硬底化全覆蓋,實施“白改黑”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完成沿線道路瀝青鋪筑近4公里,并全路段裝配了太陽能路燈195盞,結合紅線女粵劇藝術,建成文化旅游公廁一座,讓粵劇成為一道看得見的文化風景。

當前,泮村村正積極籌劃開發的文旅改造項目,承載著村民的深切期望,對帶動文旅產業投資及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過去的泮村有一個熱鬧的中心市場,可近幾年來中心市場已經失去了吸引力。泮村的文旅要發展,就要先盤活好中心市場,圍繞其打造一系列特色產業。”鄺健峰向記者介紹道。
接下來,泮村村將圍繞泮村燈會節慶文化中心區域,打造“生活化、民俗化、商業化”于一體的綜合性生活市場、節慶廣場和文創基地,總建筑面積超2800平方米,把泮村非遺文化、紅色基地、濱江碧道、僑鄉建筑等本地資源“串珠成鏈”,走好“以文育民、以文興業、以文美村”新路徑,以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可以預見,未來的泮村,基礎設施將更加完善,農文旅交融將更加緊密,發展動能將更加充沛。
聚焦環境整治
建設秀美鄉村
讓村民生活美起來
漫步在平坦整潔的鄉間小道上,徜徉在泮村的青山綠水間,房屋錯落有致,綠樹紅花交相掩映……泮村“顏值”之高,令人驚嘆。

泮村村從回應群眾期盼上發力,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持續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構建“村黨組織一網格黨支部一黨員責任區”的網格黨組織架構,營造和諧穩定的基層治理環境,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水口樣板。
據了解,泮村村科學制定了全村環境整治總體規劃,高質量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持續發力美麗鄉村建設,成立了農村保潔員隊伍,農村人居環境實現長效管理。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村道硬底化、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等已實現全覆蓋,村容村貌煥新顏。
“如今,居住環境美了,村路干干凈凈,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好,我們是打心眼里高興。”談到村里近年來的變化,村民贊不絕口。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