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廣東黨史微視頻
征集展示活動
正在火熱進行中!
微視頻《以比為槍燃星火
——譚國標烈士的信仰長歌》
經過初選
成功入圍展播環節!
大家快來“點贊”!
近日,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與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在全省合作舉辦第一屆廣東黨史微視頻征集展示活動,向全社會征集高質量黨史融媒體作品,以權威、準確、高質量的作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讓黨史正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

視頻中,譚國標烈士家族成員開平市三埠長沙幼兒園關寶群老師走進位于水口鎮的譚國標烈士故居,通過回顧譚國標的生平故事與革命貢獻,沉浸式帶領大家重走紅色足跡,追溯紅色記憶,深刻感悟革命先輩為了實現理想信念,不懼艱難險阻、不惜犧牲生命的偉大精神,激勵廣大青年學子要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的優良傳統,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將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轉化為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強大動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點贊”時間:
即日起至2025年8月31日
“點贊”Tips:
第一步:
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展播頁面。

第二步:
觀看微視頻,點擊界面下方小紅心為視頻點贊!每人每天最多可投5票!

譚國標烈士
以文章喚醒革命力量
用生命點燃革命之光
一條標語,一張傳單,頂得上一顆紅色手榴彈!
這是在以魯迅為旗幟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廣為流行的一句話,也是譚國標烈士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的真實寫照。

思想啟蒙,光榮入團
譚國標出生在廣東省開平市水口鎮后溪村一個殷實的商人家庭。在開明通達的環境下,譚國標自幼勤勉好學,十三歲時以優異成績在家鄉紅花小學畢業,考入廣州市廣雅中學。
在此期間,受到國民大革命的影響,譚國標開始接觸各類進步思想和革命思潮,參加了“新學生社”,從實踐中提高政治覺悟。
1925年,譚國標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潛心求學,開辦書店
1926年,譚國標考上中山大學預科。期間,郭沫若和魯迅到中山大學任教。受到左翼文化先驅的影響,譚國標廣泛閱讀書籍,熱衷于研究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革命熱情得到進一步激發。
1928年秋,在中山大學預科就讀的譚國標與何干之等在廣州永漢北路一起開辦“秋明書店”,秘密出售宣傳馬列主義的進步書籍,吸引許多思想先進的青年,書店外間接待客人,書店里間則成親密同志聚會、交流的聯絡點。

一次入獄,負笈游學
1928年冬,反動當局派出軍警特務查封了書店,逮捕了譚國鈞、譚國標兄弟等人,這是譚國標第一次被捕入獄。由于敵人沒有找到他們想要的所謂“證據”,在勒索了譚家一筆巨額保釋金后,于1929年初,將譚國標兄弟等人釋放。
出獄后,譚國標東渡日本,于1929年考入東京明治大學。在兩年的海外求學時光里,譚國標系統研讀了《資本論》、《列寧主義基礎》、《反杜林論》等馬克思主義著作,并與當時一起留日的同學采取平時自學為主、適當時間集中討論的方式學習馬列主義,為譚國標的共產主義信仰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也堅定了他為國為民奮斗畢生的信念。

“國標在書中標上了許多圈點線劃,使我十分贊賞他讀書那么精勤和思維方法上之得當。他的書信,談論思想義理,則肯當明晰,表現感情至誼,又多么的熱烈誠摯。”譚國標中大預科時的同學馬景曾在《斯人已歿 壯志長留——憶譚國標諸烈士》中回憶,譚國標在日本留學時挑選一系列好書寄給他,又寫長信談自己的學習心得和對某些問題的見解。

譚國標留學日本時,在所閱讀的書上留下的筆記。(譚峰供圖)(來源:江門先鋒)
回鄉調研,探尋出路
1931年的夏天,譚國標利用暑假假期回國開展了為期兩三個月的社會調查。

在家鄉水口鎮后溪水口園村,譚國標利用農忙時和鄉親們一起耕作,農閑時走親訪友,充分聽取民意,深入了解社會現狀和民生訴求。
此時,譚國標深刻認識到,只有進行無產階級革命,推翻反動統治,建立社會主義社會,一個人人平等、國強民富的“新世界”才會到來。
決然歸國,傳播思想
九一八事變發生,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群情憤激,譚國標也是如此。同年12月,譚國標歸國。

1932年夏秋之際,譚國標在國民大學(簡稱“民大”)和省立女子師范學校(簡稱“女師”)謀得教職。期間,譚國標和何干之、溫盛剛創辦了《世界情勢》《文化陣線》等刊物,組織成立一般文化社,團結進步力量,傳播革命思想。

創建文總,播撒種子
1930年,在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的領導下,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成立。上海左翼革命文化運動的蓬勃發展,對廣州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影響很大。
1933年,譚國標與舊友溫健公(中共黨員、上海左翼聯盟組織部長)取得聯系,溫健公向他傳達了黨關于“擴大進步文化團體,開展抗日救國運動”的指示精神。
同年3月,一般文化社、廣州文藝社、前衛戲劇作者同盟等廣州革命文化團體組織起來,成立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廣州分盟(即廣州“文總”),由何干之任書記,溫盛剛任宣傳部長,譚國標任組織部長。廣州“文總”分設社會科學家聯盟(“社聯”)、左翼作家聯盟(“左聯”)和戲劇作家聯盟(“劇聯”)。

廣州“文總”成立后,譚國標將主要精力集中在組織聯絡發動工作上。
對內,譚國標協調各“聯”的活動,溝通信息,他的家也成了廣州“文總”的聯絡據點,來談工作的同志時常在他家臨時食宿;對外,譚國標撰寫理論文章,譯介日文資料,并用譚衛蘇等筆名在廣州“文總”刊物上發表,擴大宣傳覆蓋面和影響力。
此外,譚國標借助在民大和女師的教學,指導讀書會活動,以發展廣州“文總”的外圍組織,為革命事業培養了大量后備力量。

廣州“文總”成員最多時有70多人,而其外圍組織的讀書會成員發展至200余人。廣州“文總”的出現,猶如點燃了一支“民主、進步、抗日、救國”的火炬,照亮了原本沉悶黑暗的廣州的天空,讓光明透進革命青年的心中,也讓國民黨當局既害怕又惱怒。
再次入獄,斗志彌堅
廣州“文總”的發展壯大,引起了反動當局的監視和查禁。因叛徒出賣,1934年1月30日晚,譚國標和妻子葉傲霜在廣州市法政路十五號的家里雙雙被捕,同時被捕的還有廣州“文總”領導成員及其讀書會成員。

譚國標被定為“首要政治犯”,關押在維新路的國民黨廣州市公安局特別偵緝部的第三監倉里。
譚國標在獄中所受的酷刑最多,受的折磨最重。敵人千方百計想從他口中得到廣州“文總”的組織情況,但譚國標始終凜然不屈。
雖身陷囹圄,譚國標仍然斗志昂揚。在獄中,譚國標對朋友說:“革命總是有犧牲的,你出獄后繼續斗爭的任務更艱巨。”此外,譚國標向看守人員做思想工作,并利用葉傲霜探視的機會,把寫著《奮起救國》和《萬里尋兄》(電影《野草閑花》主題曲)歌詞和詩句的紙條,傳遞給女牢的戰友,以此鼓勵不要放棄,堅持斗爭。

英勇就義,精神永存
在獄中跟敵人斗爭了幾個月,譚國標深知已無出獄可能。臨刑前,譚國標給母親和妻子寫下兩份遺書,并委托一個受革命精神感召的監獄工人阿超,冒著生命危險,送到葉傲霜手中。
“母親我為求人民幸福而死,是光榮的,請不要悲傷,要保重身體。望善撫小兒,以繼我志。”
“傲霜:我為革命而犧牲,你要繼續為革命而奮斗,不要悲傷,要堅強。你還年青,要自由,走光明道路。小兒可交我母親撫養”
遺書雖短,字字千鈞,感人肺腑,激蕩人心。
字里行間,既有壯志未酬的悲憤,又有慷慨就義的凜然。

當年關押譚國標的廣州市維新路偽公安局里的監倉和刑具。(譚國標后人供圖)(來源:江門先鋒)
1934年8月1日,譚國標、溫盛剛、凌伯驥、賴寅倣、鄭挺秀、何仁棠被逐個叫出監獄。他們知道為革命赴義的時候到了,他們手挽著手,唱著國際歌,來到紅花崗齊聲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中國共產黨萬歲!”說罷,慷慨就義,血染紅花。
譚國標犧牲時,年僅24歲。
廣州“文總”六烈士灑下熱血,用生命點燃革命之火。許多廣州“文總”和讀書會成員,后來都繼承了六烈士的遺志,參加中國共產黨,前赴后繼成為無產階級先進戰士。

廣州“文總”六烈士

濺血紅花喚國醒,一紙豪情寄母嬰。
未辨親容千古別,永存赤子寸心旌。
同仇堪慰驅敵寇,內耗究哀損俊英。
雨后紅棉更丹瑩,白云深處望峰青。
這是譚國標之子譚克昂為紀念父親所寫的詩。

譚國標烈士故居

時間的長河流淌不息,卻沖不淡我們對革命先烈的緬懷。我們要繼承先烈遺志,發場革命精神,砥礪前行,接續奮斗,用實干業績告慰歷史告慰先烈,續寫時代榮光!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