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概念,正悄然改變著江門的產業版圖。
今年以來,江門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在多個場合提起一個新思路:推動城鎮區域一體化發展,促進江門中部區域8個地域相連的工業重鎮聯動發展,打造成為實施“百千萬工程”的新亮點。
八鎮指的是司前、大澤、大江、水步、水口、月山、共和、址山鎮,它們位于新會區、臺山市、開平市、鶴山市4個縣(市、區)的交界處。這意味著,江門帶著某種“試驗性質”和“首創勇氣”,要在不破行政隸屬的前提下,打破行政邊界,尋求工業發展的最優解。

△八鎮地理位置。區瑞香 制圖
這8個鎮有什么特別之處,“結盟”將給整座城市的產業版圖帶來怎樣的改變?
江門這步操作,格局大了。
地理意義上的中心
江門下轄7個縣(市、區),從人口和經濟總量來看,位于東部的新會區和蓬江區都處于領先位置。東強西弱是江門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突出矛盾。
在這片東西發展步伐差異大的土地上,八鎮剛好位于江門市域的地理中心。重點發展這片區域,無論是對推進“百千萬工程”,壯大縣域和鎮域經濟;還是對東西部區域協調發展來說,都有好處。
如果我們不看行政區,把八鎮視作一個單獨的經濟區去計算,它的資源稟賦和發展勢頭都不可小覷。

△八鎮GDP及人口總量與各縣(市、區)對比。區瑞香 制圖
比如,八鎮面積加起來是748.54平方公里,占全市的7.8%,比蓬江區(324.3)和江海區(109.16)要大2至7倍。又比如,八鎮的常住人口有43.38萬人,占全市的8.7%,與江海區、恩平市都相差不遠。
最難得的是,八鎮的GDP達到493.47億元,等于江門一個中等縣級市的實力。其中工業增加值占到了326.06億元。用一個經典描述就是:八鎮以全市約8%的土地和人口,創造了近18%的工業成績。
這也就是為什么江門稱其為工業重鎮。
想要靠八鎮提振中部的經濟實力,培育出更多千強鎮、百強鎮,江門看準了省里的政策時機,剛剛擴大了實施范圍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改革。
3萬畝產業新空間
江門地大,陸地面積占了粵港澳大灣區的1/6;而且開發強度也不高,僅11%。
在這個發展階段,能有這種資源,江門可以說是大灣區唯一。
要知道,目前東莞集體土地開發強度已達52%,深圳陸域開發強度已經達到50%,佛山土地開發強度是39%——均超過了30%的國際警戒線。
這對于高舉制造業當家大旗、需要廣闊土地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廣東來說,是必須解決的難題。
最近,省里印發了一份關于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擴面提質的通知,一大亮點是擴大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范圍,還安排了2.55億元財政資金支持。
什么是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就是把從前鄉村耕地碎片化、空間布局無序化、土地資源利用低效化、生態質量退化等多維度問題,通過全盤系統的規劃,一并解決掉。最終的目標是:良田連片、村莊集中、產業集聚、生態優美。
說白了,就是把耕地、建設用地、產業用地來一次新的全盤布局。

△工業園區是產業集聚的重要載體。圖為開平翠山湖產業轉移工業園。南方+記者 楊興樂 攝
分散的農用地連片了,就可以用上大型機械作業。碎片的產業空間整合了,重大項目的用地就更有保障,鄉鎮承接產業有序轉移的機會大大增加。
之前,廣東只在42個試點地區實施這項政策。現在隨著文件出臺,具備條件的地方都可以積極組織編制實施方案,并在申報、獲批后開工建設。
顯然,八鎮就是江門準備動手的地方。
具體怎么動?今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透露了一些信息:推動八鎮加強整體空間規劃聯動,積極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現交通互聯、產業互融、設施互用,打造城鎮區域一體化發展新模式。
也就是說,編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的時候,這8個鎮別分開編,甚至不是提高到縣一級編,而是跨了4個縣去編。
縱觀八鎮現有的土地資源,可新增建設工業用地數據確實很優秀。
工信和自然資源部門最近對八鎮做了盤點,發現八鎮打通后,批而未用的新增用地和存量用地面積共30.27平方公里(約4.54萬畝),其中可建設工業用地面積占到了六成以上,有20.08平方公里(約3.01萬畝)。
30000畝,是什么概念?
用江門近年新招的兩個明星企業做對比:隆基綠能光伏組件項目規劃用地526.8畝,中創新航動力電池江門基地項目首期一次用地504畝。簡單換算一下,八鎮差不多還能放下60個同等占地的新項目。
本身工業發展基礎就不錯,再加上政策加持,互相可以打通彼此的可建設工業用地,八鎮可謂前途無量。
搞事業還要懂生活
這幾年,中國的城鎮正在經歷都市化。
大牌奶茶店下沉,小鎮青年回流,住宅小區拔地而起。城鎮比市區多一分松弛感,比鄉村多一分“卷”,拿捏得剛剛好。
八鎮能迎來自己的春天嗎?
論生產,八鎮確實不俗。
如果我們把江門工業園區的版圖疊加在八鎮之上,就會發現最核心的幾個園區,都被它們占了。而且大部分都在大型產業集聚區、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省產業園轉移工業園的范圍,能夠享受多重政策疊加。
比如,新會智造產業園在司前鎮和大澤鎮,除了有剛剛說的中創新航,還有科達利、天賜、芳源等企業都是做新能源動力電池的。沿著產業鏈上下游布局,集聚優勢很明顯。

△新會智造產業園在司前園區吸引了一批新能源動力電池企業。南方+記者 楊興樂 攝
又比如,廣東(江門)硅能源產業園在址山鎮,在隆基綠能的帶動下,聯塑班皓、晶鎂科技、信義玻璃等硅能源項目紛紛落地,是江門新興產業賽道的明日之星。
論生活和生態,八鎮確實還有提升的空間。
在交通方面,這里高速、國道、省道、鐵路、碼頭組成了立體交通網,海陸空里面海和陸的兩個方式都挺便利。住宅小區有39個在建在售,大約可以滿足20萬新增城鎮人口住房需求,不過月山和址山的分布相對少了一些。學位和醫療方面,鎮里的學校學位相對緊張,9家醫院中,二甲公立醫院有2家,一級醫院有6家。
工業重鎮的生態環境怎么樣?工信部門表示,目前八鎮的環境容量指標較為充裕,各個園區基本可以根據規劃環評中的產業定位,導入企業。
在這方面,大江鎮是一個典型。它的園區很特別,是廣東(江門)智慧農機產業園,去年新揭牌4個月就吸引了21個項目落戶,總投資額超68億元。背靠當地的田和海,園區主要做農機裝備制造、海洋牧場的產業,生產、生態兩不誤。
在這個培育新質生產力、追求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平衡生態和產業的關系,將會是八鎮接下來的重點之一。說到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改革要做的,就是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
當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改革也不是萬能靈藥,能不能在國土空間規劃的引導下,發揮八鎮土地資源的最大效益,實現產業落地集聚和深度轉型發展,還要靠更廣泛力量的加持。
這次“聯盟”之后,八鎮很有可能迎來更多的政策紅利,把“三生”里的不足一齊補上。畢竟,江門這次要讓八鎮打造成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全省城鎮區域一體化發展試驗區。在市級層面的統籌下,很多生產生活配套都能共建共享,花一份錢,辦多鎮的事。
春分已經到來,八鎮的春天也不遠了。
相關附件: